银行理财再现“量价齐跌” 理财净值化转型行至中局(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提速!1),- 贴吧

资管新规过渡期间,银行理财的日子不太好过。今年以来,受理财产品持续整改、收益率走低等多重因素影响,银行理财发行量出现明显缩水,尤其是近期,发行更是进入疲软期。

据普益标准统计,8月,309家银行共发行了6593款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银行减少15家,产品发行量减少422款;与此同时,理财产品收益率也接连创下新低,其中,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75%,较上期下降0.03个百分点。

不过,同期,银行开放式产品新发增多,有业内人士表示,这可能是银行理财发行量缩水的主要原因,即受理财产品转型影响,银行倾向发行开放式产品,而这类产品对银行自身的能力要求较高,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资源分配,进而影响整体产品发行量。

还有银行业资深从业者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理财产品发行量的走低也与市场行情相关,近期“股债跷跷板”再现,理财收益率出现波动,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如以往,造成市场资金转移,从而使供给端有所弱化。

发行疲软,量价齐跌

银行理财高歌猛进的盛景不再。随着资管新规加速落地,打破刚兑稳步推进,“规模至上”不再是银行的首要追求。“今年的一大任务是稳步压降老产品,加速丰富新产品的布局,推进净值化转型。”某城商行资产管理部相关人士对记者说。

在此背景下,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出现明显下滑。普益标准最新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全市场共发行理财产品53632只,同比下降23.96%。其中,8月共309家银行发行了6593款理财产品,发行银行减少15家,产品发行量减少422款。

分银行类型来看,城商行发行数量占比最多,8月发行理财产品2648只,占比40.16%;农村金融机构发行数量次之,8月发行1508只,占比22.87%;相较之下,股份制银行新发产品数量较少,8月仅发行971只,占比为14.73%。这从侧面显示了区域性银行在理财产品发行方面的积极性,尽管这类银行在存续产品规模上占比不高。

银行理财再现“量价齐跌” 理财净值化转型行至中局(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提速!1)

(图片来源:普益标准)

环比来看,8月,农村金融机构发行量下降幅度最大,减少了194只,占比46%左右;其次是国有银行,减少了98只,占比约23%;城商行发行数量环比下降最少,仅减少48只,占比约11.37%。

对于银行理财发行量缩水,普益标准研究员杨超分析称,原因之一可能在于开放式产品新发增多。相对于今年银行总体理财产品发行量较低,开放式理财产品发行量持续走高,8月共发行335只开放式产品,较上月增加2只,较年初增加152只。

“开放式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增多,为银行理财的整体规模扩大贡献良多,但也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理财产品的新发数量。”杨超说,开放式理财产品尤其是定开类产品对银行自身的系统、产品流动性管理、会计记账管理等要求较高,若开放式产品发行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银行资源分配,从而减少新发产品总体数量。

上述城商行资产管理部相关人士还告诉记者,近期股债行情分化对银行理财资金也带来了分流的作用,进一步抑制了产品发行。在资金面边际收紧的背景下,近来债市表现较为疲弱,二级市场长端利率持续上行,收益率曲线表现“熊平”,这使以“固收+”投资为主的银行理财收益率优势减弱,理财收益出现明显波动,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如以往。

普益标准统计,8月,占据了理财产品“绝对比重”的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75%,较上期下降0.03个百分点,创45个月以来最低。另从地域上看,该月有29个省份的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和31个省份的非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均出现环比下降。

在业内人士看来,理财收益率持续下降并不奇怪,一方面,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下,市场资金利率总体呈下行态势;另一方面,受资管新规严监管影响,理财产品以往借助期限错配实现高收益的模式不再,更加考验银行的投研能力。

另外,还需一提的是,杨超称,由收益率下降所造成的资金转移,还可能导致银行理财产品赎回压力增加。

净值化转型加速

银行理财量价齐跌的背后,是净值化转型的稳步推进。从理财产品发行类型上看,当前一个明显趋势是,预期收益型产品占比不断下降,净值型产品数量占比不断上升。

银行理财再现“量价齐跌” 理财净值化转型行至中局(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提速!1)

据普益标准统计,8月各类产品数量占比中,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发行量占比53.02%,环比下降4.07个百分点,同比下降23.82%;封闭式净值型产品发行量占比40.66%,环比上升3.42个百分点,同比上升21.38%;而开放式净值型产品发行数量占比较小,但较年初增长幅度较大,增83.89%。

净值化转型力度的加大在上市银行中报中也有体现。近期,上市银行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上海银行等多家银行净值型产品占比已超六成,青岛银行净值型产品占比超八成;银行业整体来看,6月末,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约13.2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53%。

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分析称,资管新规实施以来,银行理财规模变化较为平稳,但由于基数差异、存量产品结构、整改计划等因素,个体银行间规模变化幅度差异较大。结合银行自身转型需要及政策鼓励态度来看,预测上市银行基本可以在2021年底完成整改任务。

王一峰还提及,“预判下半年资管产品回表将是银行业重点任务之一,此举会增加表内广义信贷额度,并带动表外非信贷类不良资产的消化处置,因此需关注表内拨备资源消耗的问题。”

此外,随着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深入,理财产品的权益类投资比重也在逐渐上升,在此背景下,理财收益率波动明显。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加强投资者教育,依然是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的关键。

上述城商行资管部人士对记者说:“权益类净值型产品本身波动就高,只有投资者的接受度提高了,银行才能更好地布局。”在此过程中,对于银行而言,还需进一步做好客户分层,比如细化调整原有风险提示等级分类,做好风险提示。

目前,已有银行对理财产品风险提示等级进行了调整。如交通银行此前发布公告称,将原有按照预期收益与风险程度进行分类的六大类产品,即极低风险、低风险、较低风险、中等风险、较高风险和高风险,调整为1R(保守型)、2R(稳健型)、3R(平衡型)、4R(增长型)、5R(进取型)和6R(激进型)。

  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迫切需要看到成效。


  南财理财通数据显示,今年1-7月,银行(统计口径包括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外资行)及银行理财子公司共发行4万余只理财产品,净值型产品占比超40%。其中,理财子公司发行产品数约6000只,均为净值型产品。


  距离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仅剩5个月,银行一方面通过理财子公司增发净值型产品,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加快处理老产品。但是,在投资者依旧存有刚兑预期的背景下,老产品出清依旧任务艰巨,新产品被市场接受仍需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与2020年同期相比,今年1-7月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增长约50%。从数据来看,一个明显的信号是,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进程加快。


  但是,在净值化转型期间,一些银行迫于压力,出现了“假净值”的问题,不得不引起重视。


  “假净值”是个案还是普遍现象?


  7月13日,银保监首次对“净值型理财产品估值方法使用不准确”进行了处罚。


图片

  “净值型理财产品估值方法使用不准确”的处罚案由,大概率涉及公允价值法和摊余成本法的适用范围问题。


  一位股份行理财子公司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次处罚可能是老的净值型产品用了摊余成本法,具体要看监管怎么定义‘假净值’。在净值化转型初期,这是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但现阶段,各家理财子公司新产品占比都很高,股份行普遍在80%左右。”


  2018年下发的“资管新规”,鼓励对资管产品以公允价值(含市价)方法进行估值,并允许一些符合条件的封闭式产品以及现金管理产品采取摊余成本法。


  相较于以公允价值估值,成本法计算的净值波动比较小,更受投资者欢迎,因此多数银行资管部门和理财子公司更倾向于使用成本法估值。


  2019年,中国银行业协会先后发布《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核算估值指引(征求意见稿)》、《理财产品会计核算指引(试行)》,明确指出,金融资产和负债坚持公允价值计量原则,商业银行可以在会计准则和监管规定的范围内选择摊余成本对资产或负债进行估值。


  这就更加严格地限制了成本法的使用范围。


  “假净值”属于个别案例,一位城商行理财子公司人士表示,其所在银行已经没有“假净值”的情况了,因为这是明确违规的。“如果想要估值稳定,只能是通过合规的估值手段处理,比如摊余或者是成本法,前提是资产允许这么估值。”


  银行理财规模进一步整改压降


  在银行进行净值化转型动作的同时,银行理财的规模出现了下降。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理财市场规模为25.03万亿元,比2020年末的25.86万亿元,减少了8300亿元。


  银行理财规模总体缩水,有一部分原因是压降规模在整改,特别是针对此前规模发展较快的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


  6月11日,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对银行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集中度管理、流动性管理、杠杆率、偏离度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收紧,拉平与货币基金监管标准。


  一位城商行理财子公司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各家理财子公司现金管理类产品整改大约都需要砍掉一半规模,甚至是三分之二的规模。存量产品预计是阶段性的整改,现在规模也是逐步压降。


  此外,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规模管控也是原因之一。近两年,现金管理类产品快速发展。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为7.34万亿元,占所有非保本理财产品总规模的29.34%,占所有净值型理财总规模的40.15%。


  而在2019年末,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4.16万亿元,仅占所有非保本理财产品总规模的17.78%,占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41.04%。


  某大行理财子公司高管对记者表示,“现金新规”发布后,整改过渡期到明年年底结束,但各类现金管理规模不能再比新规之前增长,机构目前已经在控规模了。


  最后的老产品出清仍困难重重


  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核心难点在于估值。资管新规以前,银行理财采用预期收益率的形式,并过度使用摊余成本法计量所投的金融资产,使得产品的走势表现平稳。加上运作上采取资金池模式,可以进行期限错配,即使部分理财产品被赎回了,池子里其他资金还可以补充;产品间还可以进行债券交易,定价内部协商,有超额收益的理财产品可以匀出一部分利润给没达到预期收益的产品,最终实现多个产品间的动态平衡。机构便可直接按照客户持有的产品期限对应的预期收益兑付给投资者,估值核算过程相对简单。


  而资管新规出台后,净值化转型要求理财产品每天进行估值,还要考虑利率下行、优质资产逐步稀缺以及权益类资产投资需求等因素,估值难度大大增加。


  随着转型的不断推进,多数产品开始采用公允价值估值。接下来,老产品出清、投资者教育等问题成为了痛点。


  对于老产品而言,2020年以来能进行净值化转型的资产基本已经转型,剩下的存量基本是“无法”转,甚至是无法收回成本的资产,机构净值化转型的压力只增不减。


  一位股份行理财子公司人士表示,估值现阶段已经不是主要障碍了,主要矛盾还是老产品的部分资产没法清退,只能等自然到期。不过老产品占比不高,其中没法处理的资产也只是一小部分。


  一位城商行理财子公司人士也表示,要处置好资产和流动性还是有压力,现在他所在机构的老产品占比在20%左右,也是最难处理的“尾巴”。


  另外,机构进行估值核算还需要很多硬性条件,如增加对自身系统的投入,配置相关的专业人员等,在初期建设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精力,还要考虑操作风险。尤其是对中小银行而言,按照此前的业务条线安排特征,其中后台力量十分薄弱,转型难度更大。


  资金端上,投资者教育是关键。理财产品的投资者长期的保本思维,对于净值化产品表现出来的波动性收益接受程度较低,而投资者教育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上述股份行理财子公司人士指出,在投资者教育上,客户还是会有刚兑预期,但管理人肯定不会刚兑了。现在实际收益率不达业绩比较基准已经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投教还需要磨合。


  记者通过查询几家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公众号发现,银行理财子公司大多都通过公众号开始了投教工作。比如,中银理财自2020年10月29日开始在公众号开设了“理财必修课”栏目,至今已经发布18篇文章,平均每篇的阅读量大概3000-4000。宁银理财也设立了“理财百科”栏目,通过条漫或视频等方式进行投教。


  但是效果如何,还需时间检验。


  (数据支持:南财理财通数据分析师张稆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