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底全部清退,中小银行理财出清的逻辑,- 哔哩哔哩bilibili

来源:雪球App,作者: 表舅是养基大户,(https://xueqiu.com/1558671310/294585897)

今天最爆炸的财经新闻,是下面这条,没有成立理财子公司的,中小银行的理财产品,到2026年末,要全部出清,那么这些银行的理财部门,届时也可以原地解散,全员转岗了。

其实,这事,在很多人的预期之中,因为,从2021年开始,那些未持牌(理财子公司牌照)的中小银行理财,就不被允许新增规模了,也就是说,假如你2021年某一时点的规模是500亿,那么,往后任意时点的总规模,都只能降,不能新增。换句话说,你本来就是砧板上的一块猪肉,什么时候开始剁了你,取决于饺子皮啥时候擀好。

很多人会有点唏嘘,想为这些中小银行唱一曲挽歌,来悼念,但这件事究其根本,其实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那就是:中小银行理财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

表舅,从底层逻辑的角度,给大家做一个分析,2004年,第一只人民币理财,的阳光理财B计划横空出世,距今20年整了,而这些资管产品,归根到底,就是两头,负债端(卖出去的产品)和资产端(投出去的资产),我们看看理财兴起时的情景。

一、我们先看负债端,银行理财兴起的底层原因是什么?

很简单,是对利率压制的突破,换句话说,2013年、2015年,我们分别开启了贷款、存款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在此之前,存贷利率都是被压制的,而银行理财,与其说是一种资管产品,不如说是一款利率自由定价的存款产品,因为资金池模式运作下,你的业绩基准,都是能够达到的。

原来,在表内存款利率压制的情况下,居民的存款回报远低于全社会的资本回报率,但居民没有选择,各家银行的价格都是同质化的,于是股份制银行被基础更好的四大行压得死死的,而理财产品,成为了股份制银行实际扩表的工具(发展表外业务,用高收益理财吸引企业和个人的结算账户,最终带动表内存贷业务的发展)。

这个模式,对中小行也是适用的,如果没有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很多中小行,是很难从大行地方挖到客户,获得“起步资金”的。

而如今,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以及理财产品打破刚兑,从类存款产品,向类资管产品转型,那么从负债端看,对中小银行来讲,理财的历史使命就已经结束了。

过去的两年,这个现象很明显,当很多中小银行,可以用贴息存款,抬高存款利率,吸引客户做存款的时候,那我干嘛还要去卖理财呢,对银行来讲,同样的客户资源,把表内存贷规模做大,至少还有个面子,一白遮千丑。

二、再看资产端,同样经历着剧变。

银行理财兴起之初,它的资产端,就是表内信贷的表外化,就是影子银行,因为90年代开始,我们的央行开始搞宏观调控,以至于二十一世纪开始,随着城镇化进程轰轰烈烈、分税制的彻底实施,地产、城投,成了吸收信贷的最大池子,但宏观调控,就要求,什么热,堵什么,试图熨平周期的起伏,所以,在表内信贷方面,监管持续出台各种政策,让银行不要给城投、地产,放太多贷款。

但银行都是驱利的,有钱赚,干嘛不赚,而且,不做城投和地产,难道去做小微企业?

所以,银行理财,成了最好的工具,在表外募集理财资金,通过多重嵌套,将资金实际投向城投、地产,而这些投放出去的资金,最终又通过返存的方式,回到银行的表内,过去的二十年,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归根到底,就是这么膨胀起来的。

那么,现在,昨天潘行已经在论坛说了,城投、地产,都在缩表,仅有的一些城投资产,银行表内都投不够,干嘛还要分给你做理财的资管部门?毕竟我表内赚价差可以赚1%,你管理费就收0.2%。

而且,这一缩表趋势还会加速,今天的新闻,河南要发520亿的专项债,去偿还存量债务,而在之前,明面上,是不可以借新还旧的,这意味着,高收益的城投资产,还会进一步压缩。

26年底全部清退,中小银行理财出清的逻辑

没有了主要的资产,中小银行理财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以上,就是对中小银行理财逐步出清的底层逻辑分析。

公募基金,银行理财,最终都将走上强者恒强的道路。龙头效应会越发明显,现在的100多家公募基金,能实际赚钱的,大概率不会超过一半,很多民营、私募系的公募基金,最终会落得牌照都卖不出去的地步,而银行理财也是一样的,监管的态度很明确了,与其发了牌照,然后做一批、死一批,还不如一开始就少发几张牌照,省得折腾,毕竟,现在的20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有些,可能3-5年内,就要彻底掉队了。

如果大家对各个细分赛道的牌照的业务现状、未来发展有兴趣的话,可以收藏一下这篇,回过头看一下,表舅去年写的,金融机构,底部的顶部四部曲

1、《保险篇——目前是行业底还是棺材底?》

2、《理财篇——目前仅仅是底部的顶部》

3、《中小银行篇——确实是底部的底部了》

4、《公募篇——底部还是顶部》

26年底全部清退,中小银行理财出清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