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广州陷违规漩涡:倒卖认筹中介之祸?,通俗的最佳解答-2024/10/10_187.X

虽然并不在推盘期,但广州白云绿地中心最近依然陷入了一则违规销售的风波之中。而此事,甚至连广州房管局方面也出面表态,一时之间,白云绿地中心成为广州业内关注焦点。 5月11日,广州本地媒体报道称,白云绿地中心有24间一手商铺公然在二手市场炒筹销售,疑是楼盘内外勾结,进行内部转筹炒铺。 倒卖 认筹 据此前报道称,在网上和白云、越秀、天河等地的中介地铺,都看到白云绿地中心有大批一手商铺在叫卖。而白云绿地中心销售现场却表示一期商铺已经基本卖完。 网上放盘的商铺,放盘者都强调是“有内部关系”拿下的靓铺,能内部转名,而且都声称有9.2折、8.8折甚至7.5折的超低折扣。 有放盘的人士对外称:“因为内部关系非常硬,我们拿到的都是超低的折扣,原价508万元的铺,我带你去买,381万元就能买下来了,等于打个了7.5折。你在售楼部直接买,就算是一次性付款再加上你能找到他们的高层打折,最低也要430万元。” 针对此事,广州市房屋交易监管中心主任刘达明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发展商允许工作人员内部转名倒卖筹单、炒号,都是一种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违规行为,房管局将严厉打击此行为。 刘达明称,按国家的相关规定,商品房在未取得预售证前是不能内部收定金认筹的;在取得预售证后,可以接受买家提前下定金认筹,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可以允许私下炒筹单、卖号;发展商允许工作人员内部转名倒卖筹单、炒号都是一种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违规行为,坚决打击。 据悉,在2010年住房建设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完善商品住房预售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就已明文规定,在未取得预售许可的商品住房项目,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得进行预售,不得以认购、预订、排号、发放VIP卡等方式向买受人收取或变相收取定金、预定款等性质的费用,不得参加任何展销活动。 中介之祸 针对此事到底情况如何,观点地产新媒体也联系了广州绿地方面及上海绿地集团进行了解。 上海绿地集团高层方面称并不清楚此事,但其在了解此前报道之后表示,如果属实,那么的确可能是内外勾结。 而广州绿地公司则清楚回应已经经由房屋交易监管中心调查,证明这这并不是公司行为,也不是公司员工的内部行为。 广州绿地公司相关负责人称,这是项目附近中介店铺发放虚假广告及楼盘信息,主要是为了吸引有意买店铺的投资客,与绿地本身并无关系。 上述人士坚决表示,项目此前销售都是自己完成,并没有和任何代理机构合作,因此外面的折扣都是假的,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其称,公司给出的最低折扣只有9.2折。 “所有交易,我们都有文件存档,目前从我们文件资料可以显示,我们没有发现一起名字变化、转让的情况”,该人士如此表示。 该人士甚至直言:“上周房屋交易监管中心已经连续两天派人来暗查此事,经过调查已经做出结论,证明此事和绿地无关,而是代理公司的行为。” 据广州绿地方面透露,该代理公司是广州本地的知名二手中介公司,并称房屋交易监管中心已经发函给该公司要求其对此事进行整改。 广州绿地人士又表示,由于房屋交易监管中心已经发函,因此公司方面认为没有必要再与中介方面进行沟通,所以也没有再和他们交流。 随后,观点地产新媒体亦联系了该中介公司了解此事。该中介相关人士则表示,并无此事,也并未收到房屋交易监管中心发出的任何相关文件。 该人士称:“公司不允许分店员工自己接单,如果和开发商之间没有签订合同是不可以做的。” 其称,如果没有和企业签订合同,就算真的有交易完成,那么怎么谈分成?他称,这样风险太大,他们不会如此操作。 然而有一个疑问是,如果中介公司方面员工私下与开发商内部认筹然后转卖,是否也有可能? 对此,该名人士并没有给出清楚明确的回复。

绿地广州陷违规漩涡:倒卖认筹中介之祸?

灰色地带 虽然广州绿地方面一再表示公司没有这样的操作行为,但有广州业内人士还是坚持认为,“一定是开发商内部定价偏低才出现了炒号现象”。 而在观点地产新媒体对此事的调查过程中,亦意外听到了一个颇为惊人的说法。 广州某知名代理机构工作人员称,其实在去年年底白云绿地中心进行一期销售之时,就已经显现此现象的端倪。 其称,去年一期开盘前后,曾有人找到他,表示手上有大量白云绿地中心的商铺,约价值几亿元的货量,希望该代理机构能与其合作,帮助进行销售。 该人士称,由于对方连绿地的委托书都没有,他们担心出现问题风险太大,所以最后并没有接受。 据了解,去年年底白云绿地中心首批入市货量约有300套共6层,最后的销售金额约在7亿元左右。 观点地产新媒体又联系了上海中原的研究部总监宋会雍。宋会雍介绍,五年前这样的炒号方式在上海比较普遍,但现在已经很少了。其称,现在上海对此监管很严,所以一般不会有这样的情况。 宋会雍分析,如果真有此情况,亦有可能是公司给员工个人补贴,用较低价格投资公司物业,但员工没太大需求就可能会选择转让。 宋会雍就称,如果开发商真的在销售的同时用较低价格进行内部认筹销售,这只能说明该家企业对销售没有信心,才会有如此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