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并列金牌榜第一,美国网友都怪他不要那枚金牌(中美组队出战世乒赛,我们在期待什么?)

巴黎奥运会落下帷幕,经过两周的激烈角逐,中国与美国以40枚金牌并列金牌榜第一,而美国以更多的奖牌数位列奖牌榜第一。这是中国代表团首次在境外的奥运会登顶金牌榜,创下最佳战绩。 对于和中国并列金牌榜第一,有美国网友就指出:“只是想提醒大家,因为谢尔比·麦克尤恩不想分享金牌,所以我们在金牌榜上和中国打平。” 这是来自田径赛场非常有戏剧性的一幕。麦克尤恩是美国男子跳高的运动员,他在倒数第二个比赛日的跳高比赛中和新西兰选手科尔共同跳过了2.36米的高度,但挑战2.38米时双双失败。此时两人已经是所有选手中成绩最好的了。按照规则,两人可以选择共享金牌,或者进行附加赛一直跳下去,直到在某个高度一人成功一人失败,决定奖牌颜色。 在三年前的东京奥运会中,跳高项目就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当时来自卡塔尔的巴尔希姆和来自意大利的坦贝里就选择了共享金牌,成为了奥运历史中最令人的动容的画面。 但在巴黎,这次没有人想共享。那最后麦克尤恩输给了科尔,获得银牌。金牌变银牌,这番操作是引来了一番争议。并且,在跳高比赛的时候,美国在金牌榜上是落后与中国一枚的,所以麦克尤恩就招致了批评。网友在他的ins评论区这样说道: “他是否意识到如果美国奥运代表队以 1 枚金牌输给中国队或与中国队打平,那 100% 都是他的错?你怎么能自私地为你的队伍做出这样的决定?” “中国队向特工麦克尤恩表示感谢,感谢他让我们在奖牌榜上名列前茅。” “似乎你是为了你自己,而不是为了你的国家。” “你的骄傲和自大让你输了”还配上了小丑表情。 当然也有人为麦克尤恩的选择辩护,认为他的做法没有问题。 “我支持你,谢尔比·麦克尤恩。这是真正的体育精神。奥运会上的每个人都应该以第一为目标,争夺第一。共享金牌可能看起来不错,但对于真正的运动员来说,这不是最终目标。” “这不仅仅是他的决定,他也没有做错什么。他已经尽力了。这就是奥林匹克精神!别再指责了。” “想赢没有什么错,伟大的心态。” 两个人都不想共享 这对于麦克尤恩来说是一个毁灭性的结果,他失去了与最接近的竞争对手共享金牌的机会,最终只获得了银牌。尽管遭受了诸多批评,美国人并不后悔选择附加赛。 他在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告诉记者:“如果这是命中注定的,那就一定会发生,感谢科尔向我走来,接受了附加赛,我接受了,我全力以赴。” 麦克尤恩补充道:“我的意思是,嘿,他获得了金牌,我获得了银牌。归根结底,就像他说的,这是一项运动。我的意思是,我代表我的国家,就像他代表他的国家一样。我代表我的家人,就像他代表他的家人一样。” “最终我们都想成为冠军,唯一值得尊重的事情就是夺得冠军。” 冠军获得者科尔其实也不想共享金牌。他说奥运会赛事应该始终以一位冠军而告终。科尔称自己非常敬佩巴尔希姆和坦贝里在东京奥运会上共享金牌的表现:“但我一直认为,如果能为故事增添光彩,并有机会真正参加附加赛,那将是多么令人惊奇,我立刻就知道我们将创造历史,我们做到了。我很确定谢尔比(麦克尤恩)也有同样的想法,因为我们只是互相看了一眼,一切都很简单。我们都点了点头,然后就出发了。” 科尔率先拒绝共享 根据《华盛顿邮报》的报道,是科尔率先拒绝了共享的可能性。麦克尤恩回忆说:“我们边走边聊天,他就像是说,‘我们跳下去吧。’我也就像,‘我完全同意。’” “他先这么说,我同意了,在某个时候,我有点累了。我肯定会和他分享的。但我同意了,一切都很好。”“最后,他想跳下去,那时候,我不想再和他争论了。” 《华盛顿邮报》称麦克尤恩从未决定过如果他在奥运会上并列第一,他会怎么做。他有很多事情要考虑。他知道美国队在周六进入比赛时,与中国队展开了激烈的金牌争夺战。但被问到在做出决定时是否想过会影响金牌榜的争夺,他说那会儿脑海里没有出现这个想法。 奖金也是麦克尤恩考虑的一个因素。今年世界田联出了新规,每位田径的金牌得主将会获得5万美元的奖金。如果共享,那就是平分。麦克尤恩说:“绝对如此,我得养家糊口。” 华邮称科尔则没有考虑过这些。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三四个月前的一次训练后,他与教练和训练员谈论了坦贝里和巴尔希姆的共享。“你会怎么做?”有人问道。他当时就决定要为跳高传奇增添光彩,而不是复制它。 科尔说:“作为跳高兄弟会的一员,那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时刻,用不同的方式铭刻我们的历史很酷。对我来说,如果能在跳高比赛中获得第二名,我会感到非常自豪,可能比分享金牌更自豪。这对我来说很重要:尝试以不同的方式为历史增添光彩。” 根绝新西兰媒体RNZ报道,在接受天空体育采访的时候,科尔也表示在参加附加赛之前,没有想过分享金牌。“我只是对这个事实感到很平静,如果(附加赛)发生了,即使我只获得第二名,我也将创造历史。能够夺得金牌真的太了不起了,是的,这是一种很特别的感觉。” 科尔的金牌是为新西兰创造了历史,他成为首位夺得奥运会田径项目金牌的新西兰男运动员,这也是新西兰在本届奥运的第九枚金牌。 外界反应 上届选择了分享金牌,并且在此次比赛摘铜的巴尔希姆对科尔和麦克尤恩的选择表示了理解,称这是运动员的贪婪:“我们是运动员,我们非常贪婪,这就是应该的,我们都是冠军,如果你是冠军,你就必须做到最好。每个人都想成为最好的,我们都很贪婪,这就是你应该有的心态,应该有的精神。” 美联社感叹道:“他们先把横杆抬高了,然后又降低了……这两名跳高运动员本可以决定打成平手,各自获得一枚金牌,但他们却让球迷们看了一场没完没了的跳高金牌比赛。” 麦克尤恩展望未来 对于遗憾摘银,麦克尤恩也对自己的表现非常满意了。“我与金牌失之交臂,但我仍然对我所获得的一切心存感激。” 现在,麦克尤恩专注于在 2028 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金牌。麦克尤恩说道:“我拿下银牌,重新开始,相信我的团队,相信我的医生,相信我的训练,我会变得更好。” 麦克尤恩1996年出生,今年也已经28岁了,四年后将32岁。对于体育,这不是一个黄金的年龄。麦克尤恩从小在密西西比州阿布维尔长大,从小就喜欢跳跃。他说自己“从蹦床上跳,从干草上跳,一直翻腾着。”但他开始走上跳高运动员的年纪非常晚。 麦克尤恩在高中时曾练习过一年跳高,并赢得了密西西比州冠军,但他当时认为自己是一名篮球运动员。直到他的篮球生涯在西北密西西比社区学院停滞不前后,他才开始再次尝试跳高,那时他已经20出头了。 令人动容的共享金牌 在麦克尤恩和科尔的拒绝分享金牌后,三年前东京奥运的跳高双金牌再次出现在了大家的脑海中。 当时,巴尔希姆和坦贝里挑战新高度都失败。他们也面临同样的选择,接着跳下去还是分享。巴尔希姆问:“我们可以有两枚金牌吗?”收获肯定的回答后,巴尔希姆转头看向坦贝里,然后点了点头,坦贝里立即接受了这一提议,激动地拍了巴希姆的手,并跳起来拥抱他。 两个人对于夺冠都非常的开心。在颁奖仪式上,他们互相把金牌挂到彼此的脖子上,分享冠军的荣耀与喜悦。 体育记者本·施泰纳在推特上写道:“男子跳高庆祝活动中的泪水、拥抱和喜悦。那是2020东京奥运会的最佳时刻。” 巴尔希姆后来说:“我看着他,他看着我,我们都知道了。我们只要互相看看就知道了,就是这样,事情已经完成了。没有必要了。” 坦贝里补充道:“我们都不想让对方失去这份巨大的喜悦,我们甚至不需要讨论,只要眼神交流,我们都知道我们想分享这枚金牌。事实上,我们曾多次开玩笑说‘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能在东京分享一枚奥运金牌会怎样?’” 巴尔希姆还在推特上写道:“还有什么比一枚金牌更好的呢?两枚!” 巴尔希姆和坦贝里一直都是很好的朋友,他们的友谊是在彼此状态最糟糕的时候建立起来的。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前的最后一场比赛,摩纳哥钻石联赛上,坦贝里状态极佳,跳出了 2.39 米。但意外发生,他的左脚踝韧带撕裂,伤势严重,需要立即接受手术,因此他无法参加奥运会。 2017年他开始复出时,情况并不好。在他复出的第二场比赛巴黎钻石联赛上,他没有跳高,心情很低落,把自己关在酒店房间里,拒绝与任何人交谈。但巴尔希姆开始敲他的房间门,不肯离开。坦贝里回忆说:“一开始我只想让他离开。他坚持,还大喊:‘Gimbo. Gimbo,求求你,我想跟你谈谈。’所以我让步了,让他进来了。我们谈了谈。我在他面前哭了。他试图让我平静下来,并告诉我他要说的话。‘不要急于求成’,他一直告诉我。‘你受了重伤,但已经回到了钻石联赛。没人预料到这一点。但现在你需要慢慢来,不要对自己期望过高。看看会发生什么。’” 一年后,巴尔希姆也遭遇了同样的伤病,必须接受手术,这时,距离他的家乡多哈举办世界田径锦标赛仅剩一年多的时间,坦贝里也为巴希姆提供了肩膀。 最终,两个人都战胜了伤病,在东京一起庆祝最美好的时光。巴尔希姆说道:“他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不仅在赛道上,而且在赛道外。我们一起努力。这是梦想成真。这是真正的精神,运动员精神,我们在这里传递这个信息。我们经历了很多,同样的伤病,我们知道要回到这里,身体上和精神上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我感谢他所做的一切,他也感谢我所做的一切。这真是太棒了。” 在本届奥运会上,预赛中巴尔希姆在一次试跳中似乎伤到了小腿,坦贝里也是第一时间就跑到了巴尔希姆身边查看情况。巴尔希姆此次遗憾获得铜牌,而坦贝里则是因为赛前生病,没能发挥应有的水平,只排名第十一。 关于坦贝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他是开幕式上意大利代表团的旗手,最后却不小心把婚戒掉进了塞纳河。 也许这是两次选择结果截然不同的原因,一对是挚友,一对是对手。无论作何选择,结果是好是坏,都得自己承受了,不知道麦克尤恩是否会后悔,毕竟金牌那么近,最后却那么远。 而对于精彩的奥运会来说,让人不舍,但不得不说再见了。四年后的洛杉矶,再见。 你不知道的事 | 50年后,中美新的“乒乓外交”来了? 再过几天,我们或许将见证中美选手并肩走上领奖台的一幕。 两对中美跨国配对的混双球员,由左至右分别是张安(美国)和林高远(中国),王曼昱(中国)和卡纳克(美国)。 图源:WTT世界乒联 11月21日,在国际乒联纪念“乒乓外交”50周年晚宴上,两对中美跨国配对的混双球员亮相。在本届休斯敦世乒赛混双比赛的舞台,中国球员与美国球员将站在乒乓球台的同一端,联手为荣誉而战。 中美球员在乒乓球桌上的梦幻联动,不觉叫人回想起1971年世乒赛,因为赛前一起偶然事件,“小球转动了大球”,中美关系自此开启了“破冰”进程。 今年4月10日,上海纪念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活动现场,中美选手进行友谊赛。 图源:新华社 在“乒乓外交”半个世纪背景下的今天,小小的乒乓球,能否再度成为中美体育友好交流与发展的载体? 那一段国人津津乐道的外交故事,缘起就是在世乒赛。 第31届世乒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在大赛期间,美国运动员科恩误上了中国队的班车。当他发现一车都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时,原本想转身下车,但班车已经启动。上错车的科恩只好尴尬地面朝车门站立。 中国队的所有队员也面面相觑。快到达目的地时,中国乒乓球运动员、三届世锦赛冠军庄则栋走向了这位美国同行,他通过翻译介绍自己,并将一条杭州织锦送给了科恩。 1971年4月,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期间,中国乒乓球队选手庄则栋(左)与美国乒乓球队选手格伦·科恩(右)握手交谈。 图源:视觉中国 当汽车行至体育馆,庄则栋和科恩一下子成为各国记者们关注的焦点。中国球员和美国球员微笑着站在一起的照片,第二天就成了各大媒体刊登的爆炸性的新闻。 借此机会,中国乒乓球队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这次意外的邂逅,拉开了中美“乒乓外交”的序幕。 当年4月,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踏上中国土地,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正式到访的美国客人。以小小银球为媒,中美关系启动“破冰”进程。 1971年4月13日,中美两国乒乓球运动员在北京首都体育馆进行了友谊比赛。 图源:新华社 当时在首都体育馆举行的友谊赛,考虑到美国选手的水平还比较低,中方特地安排了中美混合配对双打,以保证双方水平接近。 友谊比赛间隙,两国运动员互相赠送礼品。 图源:新华社 如果说有一句话能代表那个时期的话,那一定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这句口号不仅响彻在北京,之后的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访美之行,中国运动员也把它带到美国底特律,不仅美国乒乓球选手,就连现场的美国安保人员都学会了。 中美两国乒乓球运动员在底特律举行比赛时,当地观众欢迎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美国。 图源:新华网 “小球转动了大球”,隔绝22年之久的中美交往的大门打开了,并为后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乒乓外交”生动诠释了抓住时机、相向而行的外交智慧和决策勇气。 美国《时代》杂志刊登美国乒乓球队在长城作为封面图。 弹指一挥间,五十年已过。 五十年来,中美关系历经了许多变化,而不变的,是两国乒乓球选手并肩作战的情谊。立足当下,“乒乓外交”的启迪意义依然散发着时代光芒。 中国和美国将组队出战休斯敦世乒赛混双比赛的消息传来,让球迷们感到既意外,又新鲜。 林高远(中国)--张安(美国),卡纳克(美国)--王曼昱(中国)。 林高远(左)和张安(右)组成搭档。 图源:澎湃新闻(资料图) 世界级、高水平、年轻一代……这些词形容这四位乒乓球选手再恰当不过,他们都曾经在各项赛事中代表国家获得过骄人的战绩。 来自中国的林高远与王曼昱,世界排名分别位列男单第5与女单第4。王曼昱今年的东京奥运会上还获得了女团冠军。 卡纳克(左)和王曼昱(右)组成搭档。 图源:澎湃新闻(资料图) 张安女单世界排名第35位,卡纳克男单世界排名第31位,虽说名次略逊中国搭档,参考美国乒乓球的整体水准,这样的成绩在本国亦属于顶尖级别。 不仅如此,他们都拥有众多乒乓粉丝,每次征战会受到极大的关注。这两对跨国CP在比赛中将擦出怎样的火花,专业观众、粉丝以及乒乓球爱好者也许期待不同。但比赛过程与场内外故事,一定精彩纷呈。 林高远与张安的组合还有一个大大的优势——张安会说中文,两人可以无障碍地交流切磋战术。 美国选手张安在比赛中。 图源:新华社

中美并列金牌榜第一,美国网友都怪他不要那枚金牌(中美组队出战世乒赛,我们在期待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张安这位出生在美国的华裔选手,年龄只有25岁,却已连续参加了三届奥运会。2019年泛美乒乓球锦标赛上,她赢得了可能拿到的全部4项冠军。 与这样一位美国“一号选手”搭档,林高远“高调”宣布,本届世乒赛混双的目标就是争冠军。 促成本次中美混双配对的关键人物,就是被网友戏称为“不懂球的胖子”的刘国梁。 刘国梁。 图源:新华社 身为WTT理事会主席、中国乒协主席,刘国梁表示一直在思考“乒乓外交”50年后的今天,如何通过体育赛事、体育活动、民间活动增进两国的友谊。 本届世乒赛,中国乒协联合美国乒协向国际乒联提出这一建议,就是想让这几位原本就是朋友的运动员并肩上场,让两个国家的球迷们共同为他们欢呼和呐喊。 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一家乒乓球馆,墙上挂着刘诗雯的海报。 图源:新华社 刘国梁也给这两对跨国CP定下了一个“小目标”和一个“大目标”: ——“小目标”,力争夺下混双冠军,在混双奖杯(赫·杜塞克杯)上刻下他们的名字; ——“大目标”,希望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为乒乓球在全世界的推广和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乒乓,世界共享。对于中国来说,乒乓球一直拥有着更深层次的内涵。 像本届世乒赛上这样的中美跨国配对并不鲜见,中国乒协曾屡次促成中外球员的配对,使得球员跨越地区和语言的障碍,携手亮相世界乒乓球赛场。 早在1977年第34届世乒赛上,杨莹就和朝鲜选手朴英玉合作拿到了女双冠军这枚金牌,让中国和朝鲜的金牌数各记0.5枚。 2013年韩国公开赛,中国男乒尝试了与韩国和法国选手配对双打,王皓、张继科、马龙和许昕分别搭档外国选手出战。 “马可波罗”组合。 图源:澎湃新闻 跨国组合留下了不少值得回味的故事。2015年苏州世乒赛,马龙搭档德国球员波尔,两人被中国球迷戏称“马可波罗”组合。 许昕与梁夏银(左)夺得冠军。 图源:新华社 而许昕和韩国选手梁夏银搭档,一举拿下了当届世乒赛的混双冠军。 索尔加(左)与方博组成的“跨国组合”。 图源:新华社

中美并列金牌榜第一,美国网友都怪他不要那枚金牌(中美组队出战世乒赛,我们在期待什么?)

2017年的杜塞尔多夫世乒赛,方博搭档德国的索尔加获得了混双季军,实现了德国队的一大突破。 考据起来,正式比赛中“中美配对”并非首次。2015年香港青少年公开赛的跨国团体赛中,徐瑛彬与美国华裔选手刘玖祺便在男子少年组搭档,并在团体决赛中以3-1战胜了中国台北队。 中国乒协是跨国组合的推动者。如刘国梁所说,跨国配对让球员们为了心中最高荣誉而战的同时,也会成为体育和文化交流的纽带,这正是“乒乓外交”最核心的意义。 或许这不仅是刘国梁一个人的希望。 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澎湃新闻、中国新闻网、新民晚报、人民资讯 【话题整合】魏伯航 实习生 孔令钦 【视频】罗斌豪 王良珏 【策划】张西陆 丁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