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717(每日热点1024)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3-07-17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热点追踪
2023年6月猴痘疫情监测情况
2023年6月猴痘疫情监测情况
热点回应 国家疾控局解答猴痘热点问题
热点回应 国家疾控局解答猴痘热点问题
高层动向
高层动向
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主题确定
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主题确定
关于通报2022年度全国健康县区建设优秀案例征集情况和典型经验的函
关于通报2022年度全国健康县区建设优秀案例征集情况和典型经验的函
疾控动态
疾控动态
福建省疾控中心举办“疾控大讲堂”,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
福建省疾控中心举办“疾控大讲堂”,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
科研动向
科研动向
科学家绘出人类心脏细胞最新图谱
科学家绘出人类心脏细胞最新图谱
史无前例的“舍肝救心”手术取得成功
史无前例的“舍肝救心”手术取得成功
研究发现冠心病非脂质通路分子亚型致病新基因
研究发现冠心病非脂质通路分子亚型致病新基因
Nat Commun:功能性成像揭示肠道和肝脏疾病之间相互影响的分子机制
Nat Commun:功能性成像揭示肠道和肝脏疾病之间相互影响的分子机制
Nature: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激烈竞争或能控制机体的抗癌活性
Nature: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激烈竞争或能控制机体的抗癌活性
Nat Genet:T细胞或需要健康的线粒体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Nat Genet:T细胞或需要健康的线粒体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iScience:科学家识别出一种会导致结直肠癌侵袭性扩散的关键特征
iScience:科学家识别出一种会导致结直肠癌侵袭性扩散的关键特征
有望帮助开发新型靶向性疗法
有望帮助开发新型靶向性疗法
Nature:新研究针对帕金森病的细胞疗法进行重大改进,有望引发治疗变革
Nature:新研究针对帕金森病的细胞疗法进行重大改进,有望引发治疗变革
舆情信息
舆情信息
四部门联合组织开展2023年医保基金飞行检查
四部门联合组织开展2023年医保基金飞行检查
北京:杜绝虚假宣传 医美机构不得制造“容貌焦虑”
北京:杜绝虚假宣传 医美机构不得制造“容貌焦虑”
黑龙江:“五进”活动普及健康知识
黑龙江:“五进”活动普及健康知识
不断提升健康教育水平
不断提升健康教育水平
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体育健身需求
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体育健身需求
公共卫生间,别把“方便”变成不方便
公共卫生间,别把“方便”变成不方便
大运会保障演练:移动CT车、5G救护车齐上阵
大运会保障演练:移动CT车、5G救护车齐上阵
日本每年超千人死于中暑 政府定下将死亡人数减半目标
日本每年超千人死于中暑 政府定下将死亡人数减半目标
为什么高温天气让人感到疲倦
为什么高温天气让人感到疲倦
高温三连击!别忘了给眼睛做“防晒”
高温三连击!别忘了给眼睛做“防晒”
三宜三忌过三伏
三宜三忌过三伏
夏饮茶,“茶食”以素淡为好
夏饮茶,“茶食”以素淡为好
胃癌几乎都是吃出来的?预防胃癌,4多3少指什么?
胃癌几乎都是吃出来的?预防胃癌,4多3少指什么?
家长强化监护责任、学校抓实安全教育、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家长强化监护责任、学校抓实安全教育、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让孩子们的暑假更快乐更安全(金台视线)
让孩子们的暑假更快乐更安全(金台视线)
日本国内反对核污染水排海之声不绝
日本国内反对核污染水排海之声不绝
日本国内反对核污染水排海之声不绝
日本国内反对核污染水排海之声不绝
热点追踪
2023年6月猴痘疫情监测情况
2023-07-1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6月2日至6月30日,中国内地(不含港澳台)新增报告106例猴痘确诊病例,其中广东省报告48例、北京市报告45例、江苏省报告8例、湖北省报告2例、山东省报告2例和浙江省报告1例,无重症、死亡病例。
疫情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绝大多数病例为男男性行为人群,主要通过男男性接触传播。二是其他接触方式传播风险低,除性接触以外的绝大多数密切接触者未发生感染。三是大部分病例就诊时发现,少数病例为密切接触者追踪筛查发现。四是绝大多数病例临床表现典型,主要为发热、疱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无重症、死亡病例。
注:猴痘是由猴痘病毒(Mpox virus)感染所致的传染病。2022年7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猴痘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23年5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猴痘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关于猴痘进一步信息可点击链接
(www.chinacdc.cn/jkzt/crb/qt/szkb_13037/)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jkzt/crb/qt/szkb_13037/gwjszl_13092/202307/
返回目录>>
热点回应 国家疾控局解答猴痘热点问题
2023-07-17 健康报
近日,全国多省市监测发现猴痘确诊病例。7月14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2023年6月猴痘疫情监测情况》显示,6月2日至6月30日,中国内地(不含港澳台)新增报告106例猴痘确诊病例,其中广东省报告48例、北京市报告45例、江苏省报告8例、湖北省报告2例、山东省报告2例和浙江省报告1例,无重症、死亡病例。
什么是猴痘?猴痘通过什么途径传播,传播速度如何?日常如何做好预防措施?7月14日,针对公众关心的猴痘热点问题,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了解答。
本报记者 段梦兰 实习记者 朱慧
大范围传播可能性较低。本轮疫情主要通过男男性行为传播
“猴痘是由感染猴痘病毒所导致的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介绍,猴痘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进入人体。
“本轮猴痘疫情主要通过男男性行为人群之间的密切接触传播,6月报告的106例病例均为男性,101例明确为男男性行为人群,其中的96例明确发病前21天内有男男性接触史。”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应急中心副主任施国庆介绍。
“6月份病例密接排查流调结果显示,除性接触以外的密切接触者有374人,其中仅1人因与确诊病例同床居住感染,提示其他接触方式传播风险低。”施国庆表示,与新冠病毒感染、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速度相比,猴痘传播速度较慢,出现大范围传播的可能性较低,但也可能出现局部聚集性疫情。
猴痘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是否需要进行隔离治疗?对此,施国庆指出,应及时将猴痘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转运至医疗机构隔离治疗。如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病变部位已结痂,可转为居家隔离治疗,直至皮疹结痂自然脱落,方可解除居家隔离。对病情较轻且具备居家隔离治疗条件的病例,经医疗与疾控机构联合评估后,可直接采取居家隔离治疗方式。
“居家隔离治疗期间,要单人单间居住,避免感染者与家人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做好污染物消毒,非必要不外出。确需外出时着长衣长裤、佩戴口罩,避免前往人群聚集场所,避免与其他人有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施国庆表示。
施国庆介绍,密切接触者不需要集中隔离。“疾控机构判定密切接触者后,会指导其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健康监测期限为最后接触病例之日起21天。”施国庆说,密切接触者自我健康监测期间可正常生活与工作,须避免与他人发生性接触,不要献血等;同时坚持每天做好体温测量和症状监测,出现不适症状时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
“猴痘防控策略主要是加强宣传教育和综合干预,加强医疗机构、重点人群、出入境人员等多渠道监测,及时发现与隔离患者、追踪管理密切接触者。”施国庆说,从境外回国,不需要提供猴痘核酸阴性证明。
“一阳”后可获持久免疫力。提高公众防护意识
“猴痘病毒感染引起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疱疹、淋巴结肿大等。”李侗曾介绍,如果出现不明原因发热、疱疹、淋巴结肿大,尤其是近期与类似患者密切接触的人员,应及时就诊。
目前针对猴痘的治疗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防治继发感染。那么,感染猴痘病毒后是否会留下永久疤痕,是否会毁容,能否恢复正常?李侗曾回应道,如果没有继发细菌感染,疱疹多数可痊愈,“但疱疹较大、较深的,就医治疗不及时,会留下疤痕”。
“猴痘总体上重症率、死亡率低,需要住院治疗的比例约为6%,需ICU治疗的比例约为0.1%。”李侗曾介绍,同时,猴痘“一阳”后可获得较为持久的免疫力,通常不会再次感染。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感染猴痘病毒?施国庆表示,不要与有猴痘样症状者密切接触,特别是性接触。同时,避免与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直接接触,加强个人手卫生等。猴痘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外出时须戴口罩。
“猴痘预防措施主要是避免直接接触感染者皮肤或黏膜,以及病例污染物。”施国庆表示,通过广泛宣传普及防治知识,提高公众防护意识,及时有效采取预防措施,能极大限度减少感染风险,有效控制疫情扩散。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717/489984.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主题确定
2023-07-17 健康报
本报讯 (记者 赵星月)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体育总局、国家中医药局印发《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活动的通知》,确定今年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活动时间为7月24日—30日,主题为“科学健身助力老年健康”。活动内容包括宣传老年健康政策、宣传老年健康科普知识、宣传老年科学运动知识和宣传适宜老年人的中医药健康知识。
《通知》要求,宣传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宣传老年人健康管理、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及各地老年健康服务政策;结合老年人特点,通过老年健康教育科普视频等多种方式,宣传积极老龄观和健康老龄化理念,疫苗接种、老年常见病和慢性病防治、伤害预防、应急救助、心理健康、生命教育等健康科普知识;宣传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强老年人科学运动指导,推广老年人科学运动技能、方式和方法,宣传运动预防失能等科学运动知识;积极开展中医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健康干预以及药膳食疗科普等活动,普及适宜老年人的中医养生知识、技术和方法;推广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传统运动项目。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717/489991.html
返回目录>>
关于通报2022年度全国健康县区建设优秀案例征集情况和典型经验的函
2023-07-13 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
国卫办宣传函〔2023〕22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爱卫办:
为持续推进全国健康县区建设工作,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爱卫办联合开展了健康县区建设优秀案例征集活动。各省份按照《健康县区建设规范(试行)》要求组织遴选,认真把关,共推荐健康县区建设优秀案例81个(名单见附件1)。国家级组织专家对推荐案例进行多轮审核,共遴选出20个健康县区建设典型经验(名单见附件2)。
上述优秀案例和典型经验涵盖健康县区建设的多个方面,包括:一是完善健康政策和加强组织管理;二是建设健康环境,如做好垃圾处理、运动休闲场所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厕所卫生整治等;三是构建健康社会,如推进健康细胞建设、医养结合、一老一小健康服务、特殊人群照护、心理健康服务、发展健康产业等;四是优化健康服务,如积极开展互联网+医疗、医防融合、健康教育服务、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等;五是倡导健康文化,如大力开展控烟、健康科普、学校健康教育、全民健身活动、志愿服务等。现将有关情况和典型经验印发你们,供学习借鉴。
附件:1.2022年度健康县区建设优秀案例
2.2022年度健康县区建设典型经验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全国爱卫办
2023年6月13日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xcs/s3581/202307/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福建省疾控中心举办“疾控大讲堂”,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
2023-07-14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中心主题教育,加强疾控文化建设,7月13日上午,福建省疾控中心举办主题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首期“疾控大讲堂”。中心党委书记翁铖主持讲堂,领导班子和干部职工260余人参加。
讲堂邀请福建江夏学院法学院行政法系主任、宪法与行政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王书娟教授为大家作《习近平法治思想》辅导讲座。王教授从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三个方面解读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从“十一个坚持”入手,结合丰富的社会案例,阐释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
翁铖书记指出,长期以来,中心通过道德讲堂、业务讲座等多种形式,努力提升中心广大干部职工的能力素养,取得较好的成效。通过邀请各方面专家,整合道德讲堂、业务与科研讲座、安全培训等为“疾控大讲堂”,形成常态长效的集体学习机制,引导干部职工树牢“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理念,努力提升思想境界、学习本领、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进而实现弘扬疾控文化、凝聚干事创业强大合力的目标。他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要在本次辅导讲座的基础上,进一步树牢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用制度管事、按规定办事,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疾控工作高质量发展。
摘引网址:http://www.fjcdc.com.cn/show?ctlgid=548424&Id=21783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科学家绘出人类心脏细胞最新图谱
2023-07-17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由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和帝国理工学院国家心肺研究所科学家领导的科研团队,绘制出了迄今最详细且最全面的人类心脏细胞图谱,其中包括心脏的起源地心脏传导系统的细胞,为研究心脏疾病、设计潜在疗法提供了宝贵参考。相关研究论文刊发于7月12日出版的《自然》杂志。
最新研究描绘了人类心脏的8个区域、75种不同的细胞状态,而且以前所未有的详细程度描绘了心脏传导系统的细胞。心脏传导系统对心脏有规律地跳动至关重要,但人们对其组成细胞还知之甚少。最新研究通过定义这些细胞的特征及它们所处的多细胞生态位,为研究心脏发育提供了新线索,也有助于未来开发出更好的疗法更有针对性地对抗心律失常。
通过使用空间转录组学,研究团队还首次了解了这些心脏细胞是如何相互交流的。最新图谱就像一本分子指南,展示了健康细胞的样子,并为研究心脏疾病提供了重要参考。
该团队还开发了新计算工具,能深入了解药物对心率的影响,用以预测药物靶点以及药物可能的副作用。
研究人员指出,这份人类心脏细胞图谱详细揭示了心脏的微观解剖学,包括实现每一次心跳的心脏传导系统,是研究心脏疾病、设计潜在疗法的宝贵参考。此外,新计算工具也有助于重新利用现有药物治疗其他组织疾病。
这项研究是国际人类细胞图谱(HCA)倡议的一部分,该倡议旨在绘制人体内每种细胞类型,以改变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理解。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717/c14739-40037031.html
返回目录>>
史无前例的“舍肝救心”手术取得成功
2023-07-17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7月16日电 (记者张梦然)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心脏研究所的专家报告了一项创造历史的手术,一名患者接受了两个捐赠器官,一个肝脏和一个心脏,其中肝脏的移植是为了防止她的身体排斥新的心脏。在这个创新案例中,患者自己原本健康的肝脏则被移植到另一名患有晚期肝病的患者体内。研究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心肺移植杂志》上。
这名31岁的双器官移植者阿德里安娜·罗德里格斯,自1月14日手术以来恢复良好。这种对一名受者进行心肝双移植的情况本就少见,在之前文献报道的病例中,患者都是需要两个移植器官来替代两个衰竭的器官。而罗德里格斯自己的肝脏是健康的,她接受捐赠肝脏只是为了防止自己的身体立即排斥移植的心脏。
每例移植前,医生都会测量潜在接受者的抗体(针对器官捐献者的抗原),以评估供体器官排斥的可能性。排斥水平高的人被称为“高度敏感”。罗德里格斯符合移植的所有其他标准,但她的抗体是团队见过的最高的。单独为她的心脏寻找免疫匹配就像中彩票一样难。对罗德里格斯的检查表明,她很有可能排斥99%的潜在捐赠者的器官。
医疗团队研究了过往的双器官移植案例,最终决定:罗德里格斯需同时接受心肝双器官移植,她原本健康的肝脏则移植到另一名需要该器官的患者体内。
1月14日,医疗团队切除了罗德里格斯的肝脏并将其置于冰上,然后将供体肝脏和心脏移植到了她身上。随后,她的肝脏移植到了相邻手术室的一名患者体内。研究人员每天都检查罗德里格斯的抗体,移植后65天,她针对这些供体器官的抗体完全消失,这意味着这次手术大获成功。
不过,研究人员表示,究竟为什么供体肝脏会给供体心脏带来免疫保护,迄今仍然是一个医学谜团。
罗德里格斯在2022年底发生了冠状动脉自发撕裂,心脏移植并不是最初的方案,但后来,她的病情对她的心脏造成了永久性损伤。这时出现的另一个大难题就是她的抗体水平实在是太高了,心脏移植几乎一定会失败。不得不说,医生团队最终采用的“舍肝救心”方案非常大胆且有效,而且是在人们尚不明白其中原理的情况下开展的。人体的运行机制如此之精巧,以至于高度发达的现代医学也仅仅能破解其冰山一角,留下无数谜团等待揭晓。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717/c14739-40037033.html
返回目录>>
研究发现冠心病非脂质通路分子亚型致病新基因
2023-07-15 网络
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心血管疾病。这一疾病受基因组常见变异和罕见变异的共同复杂影响,遗传因素对疾病的作用程度约为50%~70%。解析冠心病发生背后的遗传基础和机制,是依据基因组医学对疾病进行精准分型,进而依据遗传致病因素对疾病进行个性化治疗的基础。随着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成本的降低,大规模人群测序数据的产生使得剖析冠心病遗传基础成为可能。
为进一步识别冠心病相关致病基因以及开展基于基因遗传信息的疾病风险预测,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汪敏先研究组与博德研究所Amit V. Khera研究组合作,基于4.1万例冠心病患者和21.7万例对照组的全外显子组基因测序数据以及心血管疾病相关临床风险因素等疾病电子病历数据,开展基于基因编码区功能变异的关联富集分析(图1),发现内皮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NOS3)为冠心病的非脂质分子亚型。相关研究成果以Gene Sequencing Identifies Perturbation in Nitric Oxide Signaling as a Nonlipid Molecular Subtype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为题,发表在Circulation: Genomic and Precision Medicine上。
该研究基于超大规模的样本量更加有效地检测出基因编码区上的罕见变异。这些编码蛋白质的罕见变异能够改变蛋白质表达、结构或功能,对疾病风险产生较大影响。同时,该研究将位于同一个基因上的所有罕见变异根据功能影响类型聚为一个集合,比较该基因上的变异总频率在患病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该方法能够高效分析基因与疾病表型之间的因果关系,克服了传统关联分析研究(GWAS)虽能定位基因组区域,但无法精确定位致病基因的缺点,从而为下游实验机制验证及药物开发提供了遗传机制明晰的靶点。
该研究鉴定出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LDLR,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代谢相关)的罕见变异与冠心病最密切相关。研究在0.34%的对照组中发现LDLR变异而在0.91%的冠心病患者中发现LDLR变异,矫正年龄、性别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携带者的患病风险增加了4.4倍。同时,该研究发现了一种与LDLR不同的非脂质分子亚型,即与内皮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NOS3)相关的遗传变异,是冠心病风险的另一重要的驱动因素,0.59%的冠心病患者存在NOS3变异,对照组为0.41%,矫正混杂因素后,基因变异携带者的患病风险增加了约2.4倍。研究利用中间分子表型对疾病致病的机制解析表明,NOS3主要通过影响血压增加冠心病风险,与传统的血脂相关通路无显著相关性。
该研究由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博德研究所、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美国麻省总院等合作完成。
为进一步增加这一研究方法的统计效力,合作团队正在对近5万冠心病患者以及近51万的对照数据进行新一轮升级分析,从增大样本量和构建分析新方法、新工具等多个维度,提升发现致病新基因的能力。同时,研究组期望与更多单位开展合作,共同推进对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遗传基础和机制的研究,推进心脑血管疾病的精准干预和个性化治疗。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e2ce8165650.html
返回目录>>
Nat Commun:功能性成像揭示肠道和肝脏疾病之间相互影响的分子机制
2023-07-15 生物谷原创
来自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在揭示肝脏和肠道之间的相互作用上取得了重要的研究发现,当肝脏疾病伴随额外的肠道疾病时,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的病程或许就会较轻。
多种肝脏疾病发生背后的潜在机制包括肝脏所产生的胆汁不能按照预期分泌到肠道中,这就会导致胆汁淤积从而损伤肝脏组织的健康。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题为“Colitis ameliorates cholestatic liver disease via suppression of bile acid synthesi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在揭示肝脏和肠道之间的相互作用上取得了重要的研究发现,当肝脏疾病伴随额外的肠道疾病时,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的病程或许就会较轻,研究者表示,肠道炎症或许就会影响肝脏从而产生较少的胆汁酸。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是一种胆汁淤积性的肝脏疾病,其主要特点为胆管的慢性炎症和进行性疤痕的出现,有高达80%的PSC患者同时患有慢性炎性肠病,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这种疾病目前已经被认为会促进PSC的发生和进展,由于没有有效的药物来改善PSC的进程,很多患者都会发生肝硬化,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肝脏移植就成为了患者的治疗选择。文章中,研究者发现,由硫酸葡聚糖(DSS,dextran sulfate)分子所诱发的肠道局部炎症或许会导致肝脏中信号通路发生重大变化。因此,研究人员就开始研究检测炎症通路的上调,而令人惊讶的是,这时胆汁酸的合成和运输被抑制了;研究人员还识别出了一种分子调节回路,通过该回路,肠道的炎症反应就能减少胆汁的产生,从而抑制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的进展。
功能性成像揭示肠道和肝脏疾病之间相互影响的分子机制。
研究者发现,这一分子机制或许未来有望被用来减缓机体胆汁酸的产生(当肝脏细胞被这些物质超载时),研究人员还开发了一种特殊的功能性成像技术,该技术能被用来可视化并分析组织中的胆汁酸和其它代谢产物的浓度。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其在机体中承担着500多项特定功能,比如对有毒物质进行解毒等;肝脏疾病也会对细胞和器官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大脑、肾脏和免疫功能等。
肝脏还与肠道组织之间会密切配合,其能通过胆汁向肠道中释放信使物质,反过来也会通过门静脉的血液接收来自肠道中的信号。综上,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员识别出了能抑制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的结肠炎诱发保护性回路,同时其或有望促进科学家们开发治疗人类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多器官治疗性策略。(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Gui, W., Hole, M.J., Molinaro, A. et al. Colitis ameliorates cholestatic liver disease via suppression of bile acid synthesis. Nat Commun 14, 3304 (2023). doi:10.1038/s41467-023-38840-8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5b7e80843e7.html
返回目录>>
Nature: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激烈竞争或能控制机体的抗癌活性
2023-07-15 生物谷原创
来自圣犹达儿童研究医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或能争夺谷氨酰胺(glutamine),其是细胞所处的局部环境中的一种主要的营养物质,对于抗癌活性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癌细胞能通过肿瘤-免疫互作机制来躲避T细胞所介导的杀伤作用,但其背后的原因目前研究人员尚不清楚。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上题为“SLC38A2 and glutamine signalling in cDC1s dictate anti-tumour immunity”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圣犹达儿童研究医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或能争夺谷氨酰胺(glutamine),其是细胞所处的局部环境中的一种主要的营养物质,对于抗癌活性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如果癌细胞垄断了谷氨酰胺,其就会阻断免疫细胞破坏癌症。这一研究结果表明,直接向肿瘤供应谷氨酰胺或能帮助开启免疫系统的杀灭癌细胞活性,此外研究人员还识别出了一种特殊的分子通路,其或能作为一种潜在的药物靶点来帮助达到相同的治疗效果。
研究者Hongbo Chi说道,这是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之间的一场激烈的营养战争,如果肿瘤细胞使用了所有可获得的谷氨酰胺,那么就有一种称之为树突状细胞的特殊免疫细胞类型缺乏谷氨酰胺,从而就会损伤其抗肿瘤免疫功能,但如果我们能向肿瘤微环境中提供足够的谷氨酰胺的话,就会抑制肿瘤的生长,因为树突状细胞会对其进行利用并激活适应性的免疫反应。
树突状细胞能开启称之为T细胞的抗癌免疫细胞的功能。研究人员还发现,在肿瘤微环境中重新提供谷氨酰胺或能明显降低肿瘤的生长,因为树突状细胞随后能更好地激活机体的抗癌T细胞功能,而肿瘤微环境则由癌细胞周围的化学物质和细胞组成。癌细胞臭名远扬,其会分泌多种信号从而关闭微环境中的免疫反应,尤其是威胁到它们被破坏的T细胞。如今研究人员首先确定了一种营养物质是局部环境中癌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之间的主要信号。他们非常高兴在谷氨酰胺、治疗效果和树突状细胞之间建立了一种关联,这对于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以及过继细胞转移疗法的疗效至关重要。
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激烈竞争或能控制机体的抗癌活性。
免疫检查点阻滞疗法能抑制癌细胞向免疫细胞发送的“关闭”信号,而这种信号能抑制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反应,目前这些疗法已经非常有效,但仅在一小部分患者中有效,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供给谷氨酰胺联合检查点疗法或能增强小鼠的抗癌活性。这项研究提供了一种概念证明,即营养物质或能与检查点抑制剂协同作用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癌症的组合性疗法。尽管很多癌症研究都重点关注T细胞,因为其具有直接的杀灭癌细胞活性,而本文研究是科学家们最早分析肿瘤微环境影响树突状细胞(其能激活T细胞)的研究之一,而且研究人员还发现,如果没有谷氨酰胺,树突状细胞就无法激活T细胞来直接杀灭癌细胞。
尽管T细胞是抗癌免疫力的基石,但其却自己不能完成这项工作,我们可以认为树突状细胞是司机,而T细胞则是汽车,如果没有司机的话,汽车就无法被启动,此外,诸如谷氨酰胺等营养物质也能作为司机的驾照。同样地,当研究人员移除了树突细胞中能产生反应或吸收谷氨酰胺的蛋白质时,免疫细胞就无法激活杀伤性细胞的功能,名为FLCN和SLC38A2的蛋白质对于感知和获得营养物质非常重要,但此前研究人员并没有与免疫细胞对肿瘤的反应相联系起来,其或有望作为改善癌症疗法的潜在药物靶点。
研究者Chi说道,我们对这些研究发现表示非常激动,除了能增强治疗干预外,我们还能提供一种概念上的进步,并能揭示营养物质是如何介导细胞间的交流沟通的,这是免疫代谢领域中的一个未被充分研究的概念。综上,本文研究结果建立了由谷氨酰胺介导的肿瘤细胞和常规树突状细胞之间的细胞间串扰,从而就支撑了肿瘤的免疫逃逸,同时研究人员还揭示了谷氨酰胺的获取和信号传递或许是属土砖细胞激活和限制性事件以及癌症疗法的假定靶标。(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Guo, C., You, Z., Shi, H. et al. SLC38A2 and glutamine signalling in cDC1s dictate anti-tumour immunity. Nature (2023). doi:10.1038/s41586-023-06299-8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4b24e808482a.html
返回目录>>
Nat Genet:T细胞或需要健康的线粒体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2023-07-17 生物谷原创
来自德国柏林健康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对于线粒体发电厂中的遗传干扰尤为敏感。
所有细胞都有自身的发电厂,即线粒体,每个细胞都有超过100个线粒体,且每个线粒体都拥有自身的基因组,这些基因组中包含有负责产生能量的基因,如果这些基因出现错误就会导致细胞发生问题以及疾病的发生。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Genetics上题为“Single-cell multi-omics of mitochondrial DNA disorders reveals dynamics of purifying selection across human immune cell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德国柏林健康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对于线粒体发电厂中的遗传干扰尤为敏感。
皮尔森综合症(Pearson syndrome)患者患有贫血,因为其骨髓产生的红细胞太少,然而研究人员怀疑患者机体出现了免疫系统的功能缺陷,但目前并未进行详细研究;这些问题的根源则是线粒体基因组发生了错误。研究者表示,线粒体的基因组中存在很大的缺口(剔除),从而就会导致细胞无法获取足够的能量来执行各种功能。文章中,研究人员专门分析了单一细胞,因此就能仔细检查患者的血液和免疫细胞。
研究者Ludwig解释道,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线粒体基因组的致病性改变并不是在所有细胞中都同样存在的,比如,特定类型的T细胞中的线粒体几乎完全并不会发生突变,这就让人很惊讶。根据研究者的说法,对这一发现的解释就是,当T细胞被激活时,其会依赖于线粒体来提供持续成熟所需的能量,而在防御反应中,T细胞则需要大量增殖,研究者认为,如果没有健康的线粒体,尤其是这些最初的细胞分裂就无法正常发挥作用。
T细胞或需要健康的线粒体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然而有趣的是,不同类型的T细胞对线粒体基因组的缺陷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受性,病理性的突变则在记忆CD4+ T细胞中常见,但在记忆CD8+ T细胞中却很少见,研究者对此进行的解释就是CD8+ T细胞使用线粒体的方式不同。由于细胞需要完全健康的线粒体,而他们却仅看到了没有突变的记忆性CD8+ T细胞,携带病态线粒体的细胞就会被淘汰或者被消极性地选择,由于这与线粒体疾病患者高度相关,为此研究人员想进一步研究来观察确切理解不同细胞中的线粒体到底有何不同。
研究者表示,我们还不知道碱基编辑技术(base editing technologies)的治疗效果到底如何?甚至不知道未来有一天进行健康线粒体的移植是否能解决线粒体中基因组的改变等问题,而目前他们也在认真考虑这一问题。综上,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员报告了个体血液和免疫细胞跨谱系的致病性线粒体DNA的异质性动力学变化,同时阐明了单细胞多组学研究在揭示线粒体遗传学基本特性上的强大力量。(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Caleb A Lareau, Sonia M Dubois, Frank A Buquicchio, et al. Single-cell multi-omics of mitochondrial DNA disorders reveals dynamics of purifying selection across human immune cells, Nature Genetics (2023). DOI:10.1038/s41588-023-01433-8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e4ae80861e3.html
返回目录>>
iScience:科学家识别出一种会导致结直肠癌侵袭性扩散的关键特征
有望帮助开发新型靶向性疗法
2023-07-17 生物谷原创
来自奥塔哥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识别出了一种会导致结直肠癌侵袭性扩散的关键特征。
结直肠癌(CRC,Colorectal cancer)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大多数的结直肠癌患者死亡是由肿瘤转移引起的,即使患者在治疗后也是如此;如今强有力的证据表明,诸如DNA甲基化等表观遗传学改变会伴随结直肠癌的转移以及患者较差的生存状况,因此,早期发现并更好地理解诱发结直肠癌转移的分子驱动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iScience上题为“An epigenetic signature of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 metastasi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奥塔哥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识别出了一种会导致结直肠癌侵袭性扩散的关键特征。
研究者Aniruddha Chatterjee教授表示,我们发现了DNA指令代码的异常或许会导致结直肠癌的侵袭性扩散,而结直肠癌是新西兰第二大因癌症死亡的原因。这一研究发现或是科学家们检测和预防肿瘤扩散或快速生长迈出的重要一步。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就是肿瘤扩散到了远端器官,称之为癌症转移。
尽管其具有深远的影响,但目前研究人员依然并不清楚肿瘤是如何发生转移且具有致死性的,而且这些肿瘤细胞到底会有何不同。DNA指令(细胞蓝图)以及这些指令是如何以及在癌细胞中哪里出错的或能为科学家们理解其是如何发生的提供重要的线索。甲基化(DNA的化学修饰)能控制DNA代码在细胞中的行为方式,因此,在实验室和患者的肿瘤样本中研究DNA的甲基化或许有望帮助理解癌症转移的发生机制并利用这些知识来为癌症患者造福。
科学家识别出一种会导致结直肠癌侵袭性扩散的关键特征 有望帮助开发新型靶向性疗法。
随后研究人员分析了DNA的甲基化图谱以及DNA在肠癌患者中的行为方式,紧接着他们分析了20名患者的临床样本,这些样本来自原发性结肠肿瘤以及扩散到肝脏中的肿瘤组织。研究者表示,我们发现了近300个基因区域在癌症肝脏转移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DNA甲基化水平。这些变化是是侵袭性肝脏转移所特有的,且在原发性肿瘤或正常结肠组织中并不存在,而携带特殊甲基化特征的基因在细胞中也具有重要的功能。
这项研究表明,癌细胞或能利用独特的甲基化模式来变得更具侵袭性,Chatterjee教授说道,这一研究发现对于每年因结直肠癌死亡的1200人的新西兰而言非常有意义;不幸的是,发生远端转移(本文中所指的是肝脏转移的患者)的患者5年的生存率较低。而令人震惊的是,50岁以下的人群及毛利人和Pasifika人群中结直肠癌的发生率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毛利人和Pasifika人群更有可能会直接向急诊科报告其晚期结直肠癌病情。
本文研究或能为理解为何癌细胞会变得如此具有侵袭性开辟新的路径,而且相关研究也有望未来对患者的疾病进行更好对预测以及寻找能治疗这些肿瘤的新型靶点,目前研究人员正计划对转移性癌症开展更多的研究。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转移性的结直肠癌表观遗传组标志物的识别或有望实现更好的疾病治疗结局的预测,且能帮助研究人员发现新型的治疗性靶点。(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Euan J. Rodger,Gregory Gimenez,Priyadarshana Ajithkumar,et al. An epigenetic signature of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 metastasis, iScience (2023). DOI:10.1016/j.isci.2023.106986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8b84e79863f7.html
返回目录>>
Nature:新研究针对帕金森病的细胞疗法进行重大改进,有望引发治疗变革
2023-07-17 生物谷原创
细胞疗法有望成为帕金森病的一种新疗法,但在迄今为止的许多临床试验中,大多数移植的多巴胺能细胞(可分泌多巴胺的神经元)未能存活,这就造成了一个根本性的障碍。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麻省总医院和麦克林医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取得的进展可能会改变这种状况。他们将一种称为调节性T细胞(Treg)的免疫细胞作为神经元细胞疗法的补充手段,减少了啮齿类动物模型接受这种细胞疗法后发生的不良反应。相关研究结果于2023年7月12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o-transplantation of autologous Treg cells in a cell therapy for Parkinson’s disease”。
论文通讯作者、麦克林医院分子神经生物学实验室的Kwang-Soo Kim博士说,“我们一直在研究基于干细胞的个性化疗法:通过重编程患者自身的细胞来治疗帕金森病。我们如今取得了一项重大突破,利用免疫细胞改善了神经细胞疗法的递送、存活和恢复。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神经细胞疗法具有强大的力量和灵活性,可以进行改进和增强,从而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等疾病的一种现实模式。”
在美国,只有阿尔茨海默病是比帕金森病更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的特征是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丧失。目前的标准治疗方法是多巴胺替代疗法,这种疗法只能缓解震颤或僵硬等症状,而且副作用很大。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细胞疗法一直面临着一个重大障碍:移植细胞存活率低。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机制来解释细胞死亡,并进行了各种改进以提高细胞存活率。三年前,Kim及其研究团队在对一名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的首次个性化细胞疗法中证实,个性化细胞疗法可用于替代多巴胺神经元。然而,他们的研究结果仅限于单个患者,有限的移植细胞存活率仍然是一个关键挑战。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Kim及其同事们假设Treg细胞---它们能维持免疫平衡、抑制炎症并防止免疫排斥---能与神经元共同移植,以减轻针刺创伤并提高细胞存活率和促进疾病恢复。为了验证这一点,他们首先在先前验证的帕金森病小鼠和大鼠模型中移植了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他们观察了这种手术过程如何导致脑组织急性炎症和不良免疫反应,他们称之为“针刺创伤(needle trauma)”。
接下来,他们将Treg细胞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共同移植。他们测量了两周内移植神经元的存活率。五个月后,他们重新评估了这一结果,并观察了移植区域的恢复情况。
Kim说,“起初,就在移植后的一两周,大多数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导致细胞疗法不成功。但当我们在这种细胞移植中加入Treg细胞后,移植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存活率提高了。而且这些动物的行为恢复更快、更强健。”
针刺损伤性神经炎症对移植的有丝分裂后神经元的影响。图片来自Nature, 2023, doi:10.1038/s41586-023-06300-4。
Treg细胞不仅提高了移植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率,还显著抑制了宿主大脑中非多巴胺能细胞(包括反应性炎症细胞)的生长。
Kim说,“这一发现意义重大,因为与细胞移植相关的一个潜在危险往往是不良、潜在有害细胞的生长。细胞疗法最重要的标准是安全性。”
针刺创伤导致了严重的脑细胞死亡。然而,Treg细胞能够抑制它们的死亡,以及不利的神经炎症和进入损伤部位的不需要的外周免疫细胞。
论文共同作者、麻省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Bob Carter博士说,“针刺创伤是神经系统细胞疗法中的一个普遍问题,不仅仅针对多巴胺能神经元,也不仅仅针对帕金森病。我们的原理可广泛应用于针对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细胞疗法,如阿尔茨海默病、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或亨廷顿舞蹈病。”
这项新研究的局限性包括它是在啮齿类动物模型中开展的。Kim说,下一步是了解这些移植细胞的安全性、Treg细胞究竟如何改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以及如何优化它们的功能。
最近,麻省总医院成立了它的基因与细胞治疗研究所,以帮助将Kim等研究人员的科学发现转化为首次人体临床试验,并最终为患者提供改变生命的治疗。(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Tae-Yoon Park et al. Co-transplantation of autologous Treg cells in a cell therapy for Parkinson's disease. Nature, 2023, doi:10.1038/s41586-023-06300-4.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c9a7e81697a6.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四部门联合组织开展2023年医保基金飞行检查
2023-07-16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7月15日电(记者彭韵佳)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14日联合印发《关于开展2023年医疗保障基金飞行检查工作的通知》,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2023年医保基金飞行检查。
通知明确,2023年将选定医学影像检查、临床检验、康复三个领域作为检查重点。检查范围为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医保基金使用和管理情况,必要时可追溯检查以前年度或延伸检查至2023年度。
其中,由国家医保局会同有关部门从各省范围内选择医保基金用量较大的城市(一般为地级市)作为被检城市,直辖市直接作为被检城市;由飞行检查组从被检城市医保基金支付排名靠前的定点医药机构中现场抽取2家医院和1家药店,连同市级医保经办机构共同作为被检单位。也可根据举报线索、智能监控疑点等直接确定被检单位。
根据通知,针对定点医疗机构的飞行检查主要包括医保内控管理情况,财务管理情况,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执行情况等;针对定点零售药店的检查,包括将医保基金不予支付的药品或其他商品串换成医保药品,空刷、盗刷医保凭证,伪造、变造医保药品“进、销、存”票据和账目等;针对医保经办机构的检查,包括与医疗机构费用审核和结算支付情况,对门诊慢特病待遇认定、定点医疗机构准入、第三方责任医保基金不予支付、异地就医结算费用等审核情况。
此次飞行检查采取“省份交叉互检”模式,通过抽签方式确定参检和被检省份。飞行检查实行组长负责制,并计划在2023年8月至12月期间实现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覆盖检查。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716/c14739-40036615.html
返回目录>>
北京:杜绝虚假宣传 医美机构不得制造“容貌焦虑”
2023-07-17 北京日报
本报讯(记者 张楠)医美机构不得制造“容貌焦虑”,也不得一次性收取超过单次治疗费用5倍的费用。为进一步规范本市美容医疗机构合同签约行为,市卫健委会同市市场监管局近日联合印发《北京市医疗美容服务合同(试行)》示范文本,主要供营利性美容医疗机构与接受医疗美容服务的消费者签订服务合同使用。
按照示范文本的要求,消费者应以实名接受医疗美容服务,否则在发生纠纷时将需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如消费者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应当由监护人代为签约。
消费者有权索取药品信息及溯源。示范文本规定,消费者可以对药品和医疗器械等信息进行核实,避免接受不具备相应资质或从业资格的机构和个人提供的医疗美容服务,或使用未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注册或备案的药品和医疗器械。此外,消费者还可以向美容医疗机构索要服务项目所用肉毒毒素、玻尿酸、胶原蛋白及假体等填充材料及其他高净值药械产品的合格证、溯源码等资料。
示范文本特别对医美机构提示,应如实介绍、宣传服务内容和效果,杜绝虚假宣传,不得制造“容貌焦虑”。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不得实施价格欺诈行为。
为了化解美容医疗机构预付式消费退费纠纷,合同示范文本对“预付费”行为进一步规范。示范文本特别提示,时间跨度较长的预付费消费具有风险,请消费者谨慎选择。
其中,采用预付卡付费的,消费者有权向美容医疗机构了解预付卡所兑现的服务内容及药品和器械等相关医用耗材的数量和质量、价格费用、有效期限、余额退回、风险提示、违约责任、争议解决的信息;有权了解预付卡使用情况、查询消费记录、余额等信息。
美容医疗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或者变相收取超过单次治疗费用5倍的费用,不得超过场地租赁的期限收取费用,到期限还没有完成医疗美容服务的,由双方协商解决。
示范文本明确提出,自缴费之日起7日内,美容医疗机构尚未实行医疗美容服务的,消费者有权要求解除合同并退款。消费者提交退费申请单之日起,5日内应一次性全额退回预付款。
如果在约定时间内,美容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美服务无法满足消费者实际需要,消费者解除合同的,应自提交退费申请单之日起,15日内退还消费者预付款的余额。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Dk9tTCddEV
返回目录>>
黑龙江:“五进”活动普及健康知识
2023-07-17 健康报
本报讯 (特约记者 董宇翔)为落实主题教育总要求,推进健康科普和健康促进工作,近日,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在铁力市开展2023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暨健康素养知识“五进”主题宣传活动,组织省级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全省“最美医生”等28位临床专家深入当地社区、机关事业单位、学校、企业、家庭开展义诊及宣讲活动。
活动期间,专家们还走进机关,宣传肿瘤防治健康知识;走进铁力市第一小学,宣讲近视防控、口腔病防治;走进当地企业,举办职业病防治健康讲座。中国好医生月度人物、全省“最美医生”荣誉称号获得者组成医疗专家团队,来到铁力市双丰镇,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进行义诊。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717/489987.html
返回目录>>
不断提升健康教育水平
2023-07-17 人民网-人民日报
不久前,教育部办公厅公布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名单。实施全国健康学校建设计划,将健康素养融入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将健康促进贯穿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将健康教育渗透学生学习实践生活诸环节,有助于系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健康学校建设是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为学校深度参与健康教育提供了广阔空间。
如何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一直是青少年健康教育的难题。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尽管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逐渐上升,但存在学生视力不良和近视率偏高、超重肥胖率上升、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个体成因复杂,但充分说明了加强青少年健康教育的迫切性。
在学生健康素养的培育中,学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健康学校建设是一个极佳的契机,可由此加快建立学校健康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与健康行为。作为育人的关键主体,学校应当把建设健康学校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更加主动地落实“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相关实践要求。
健康是个大概念,学校健康教育内容到底该包括哪些方面?根据我国学生的具体情况,应在关注肥胖、脊柱侧弯、龋齿、流感等常见病或传染病预防的同时,进一步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精神卫生问题。应注重学校健康教育知识的实用性和时效性,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心理、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健康素养。
健康教育具有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要注重多方协调、系统推进。目前,各大中小学校对健康课教育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应尽快解决健康教育教师面临的工作职责不清、课时无法保证等问题。推进健康教育,要不断优化健康教育课程,发挥课堂教学作用,为教师提供实现专业价值、施展专业水平的舞台与空间。此外,应加强统筹社会力量参与,提升健康教育领域的公共服务能力,推动教育行政、教学研究、卫生健康等相关单位在师资配置、课时安排、研修培训、专题教研、健康科普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717/c14739-40036977.html
返回目录>>
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体育健身需求
2023-07-17 人民网-人民日报
占地面积仅0.7平方米的智能椭圆机,设计时尚、风格独特的滑板与陆地冲浪板,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于一身的智慧化体育公园……前不久,2023年(第四十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在福建厦门举办。产品科技足、服务创意多、展会人气旺,折射出我国体育消费的升级趋势与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体育产业不断创新消费场景,更好满足了群众多样化需求,也为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随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体育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数据显示,我国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已超4亿。在全民健身的带动下,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体育消费市场之一。当前我国体育消费规模约1.5万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2.8万亿元。持续火热的体育消费,正成为消费市场的新亮点。
面对消费新需求,体育产业应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人们的体育消费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面对这一新趋势、新变化,体育品牌只有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加快创新步伐,加快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升级,才能更好满足群众需求,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更好满足群众体育健身需求,要通过创新不断完善产品功能,提升用户体验。比如,在跳绳中加入智能芯片,同时通过外观设计形成绚丽的视觉效果,就能吸引更多人参与跳绳这项运动。碳纤维打造的自行车受追捧、注重“精细化”锻炼的新型健身器械走红等案例也证明,只有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在新材料新工艺新功能上不断实现新突破,才能不断开拓新市场。
体育品牌往往直接面向消费者,其创新必须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让消费者参与产品创新,是一种有益探索。例如,国货品牌鸿星尔克此前正式发布了“共创中国跑者”品牌战略,从产品设计等多个方面开放共创平台,在研发过程中吸纳专业跑者和跑步爱好者对跑鞋的意见建议,努力为消费者提供更专业化、多元化、科学化的产品。同时,不断完善跑者服务体系,在提供更具科技“硬实力”产品的同时提升服务“软实力”,努力打造更适合国人的运动产品。瞄准消费者使用需求精准发力,激发企业创新潜能,有助于实现扩大品牌影响力和更好惠及消费者的双赢。
当前,在促进群众体育消费、提升体育场地设施水平等产业政策带动下,我国本土体育品牌迅速崛起,体育产业发展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展望未来,在产品科技创新、销售渠道改革、服务升级、拓展品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协同发力,体育品牌与用户加强交互,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进一步融合,群众不断升级的体育健身需求必将得到更好满足。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717/c14739-40036976.html
返回目录>>
公共卫生间,别把“方便”变成不方便
2023-07-17 人民网-人民日报
“商场公共卫生间门上、墙上都没有标注‘男’‘女’,只有一堆看不懂的图形,我是真的分不清。”近日,浙江宁波市年近七旬的张女士在商场上卫生间时遭遇一件尴尬事:当她想往以为的“女”卫生间里走时,却突然看到一位男士走了出来。“为什么公共卫生间不能简单明了标识男女,非要用各种难以理解的图形呢?”张女士说。
经了解,张女士提到的商场公共卫生间仅用英文标识,图像也有些抽象,男士为圆圈和长方形线条组合,女士为圆圈和三角形线条组合。商场服务人员表示,经常有人来问卫生间怎么区分,“大多数都是老年人”。
公共卫生间本来是为大众提供便利的,可有的地方却过度追求个性,用一些抽象的图示或者外文作为标识,且减省掉中文标识,这让一些群众尤其是老年人直呼看不明白,带来生活上的不便。“公共卫生间标识首先要考虑其公共属性,让大家看清楚、看明白,一眼就知道位置在哪里,分清哪个是‘男’哪个是‘女’,这是首要、最基本的要求。然后才是追求标识的好看或新潮,绝不能让‘方便’变为群众的不方便。”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邹振东说。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走访了多地的地铁、医院、公园、广场、商场、酒店等地,发现公共卫生间门上的标识五花八门。有的采用传统标识并配以中文标注,一眼就能辨认清楚;而有的则采用十分新奇、个性化的标识,也没有中文或者拼音,让人不明所以。
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不少网友反映公共卫生间标识不清的问题。网友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指引位置不显眼、标识不易辨识。例如,有的标识很少或者悬挂过高、过于偏僻等,不易发现。有的标识只有英文不标注中文,对不认识英文的群众不友好。二是“性别”指引标识不清楚,有的用烟斗和高跟鞋、帽子和裙子分别代表男女,而有的则使用几何图形、象形文字、壁画等非常规形象,令人难以区别。
“公共卫生间标识是否规范、清晰、美观,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精细管理水平。”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胡春艳认为,公共卫生间标识过于强调个性化的问题应该引起重视,“一方面,公共卫生间的管理部门应充分结合老百姓的需求出台规范,让标识体现文化创意的同时通俗易懂。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公众共同参与和监督公共卫生间标识管理,有效提升老百姓的体验。”
公共卫生间标识到底该如何设置?据了解,公共卫生间标识属于公共信息标志,国家有推荐性标准,但不强制统一。目前,北京、南京、广州等城市对公共卫生间标识进行了统一规范。比如,有的规定引导牌样式统一为中英文的蓝底白字“公共卫生间”,有的规定标准的标注方法为“一男一女的人物形象图”以及“卫生间”的中英文文字标志。
“公共卫生间标识看似小事,但其实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邹振东说,“并不一定要求所有公共卫生间标识都一模一样、千篇一律。公共场所可以根据自身特色和所处环境,因地制宜设计和标示卫生间标识,但是最根本的还是要方便群众,这就要在标识设计和标示位置等方面下一番功夫。”邹振东建议,有关部门可以出台公共卫生间标识的“负面清单”,说明白哪些标识不能出现,为公共卫生间标识设置限定底线的同时也为创意给足空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717/c14739-40037005.html
返回目录>>
大运会保障演练:移动CT车、5G救护车齐上阵
2023-07-17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陈科 实习记者李诏宇)7月15日,记者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获悉,2023年四川省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成都大运会保障演练近日在省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项目现场举行。可实现远程辅助医疗的移动CT车、5G救护车等一批先进医疗保障设备参加演练。
本次演练旨在最大限度提高省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医疗救治水平和能力,为成都大运会参赛人员提供优质高效医疗服务,确保大运会顺利进行。演练人员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遴选抽调,涉及呼吸、感染、影像、实验医学等多个专业,共计50余人。1辆移动CT车、2辆救护车(含一辆5G救护车)参加演练。
演练中,模拟了当成都市公卫中心收治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协调启动省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以收治涉成都大运会传染病患者这一场景。演练按照收到接收患者指令、接诊、入院、检查、远程会诊、抢救、转华西本部这一流程进行,并针对危急值发生、患者激增、多患者同时到达等多种可能因素作好了相应的应急准备。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717/c14739-40037034.html
返回目录>>
日本每年超千人死于中暑 政府定下将死亡人数减半目标
2023-07-17 海外网
海外网7月14日电 据日本共同社14日报道,受全球变暖影响,日本最高气温35摄氏度以上的酷暑日天数不断增加。最近5年,日本死于中暑的人数几乎每年都超千人。日本政府计划出台应对措施,定下将中暑死亡人数减半的目标。
随着酷暑情况日益严峻,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灾害级酷暑,日本政府今年4月通过了修改后的《气候变化适应法》,于5月敲定执行计划,提出到2030年,实现一年内中暑死亡人数减半的目标。政府将强化相关应对措施,如敦促市町村提前安装冷气设备等避暑设施。
日本气象厅介绍,受全球变暖叠加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地球整体气温持续升高。今年夏季,日本的气温预计与往年持平或更高,还有预报称今年8月,太平洋高压增强,将尤为炎热,需严防中暑。日本环境省统计称,2018年起,除2021年外,日本中暑死亡人数一直大幅超过1000人,中暑送医人数也趋于增长,2022年多达7万人。
日本气象厅和环境省从2021年起,在全日本范围内发布“中暑警戒警报”,在中暑风险上升时提醒人们注意。然而,在室内死亡案例中,未使用空调的情况依然很突出,预防中暑的必要性尚未得到充分重视。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DkAHGeRL7c
返回目录>>
为什么高温天气让人感到疲倦
2023-07-17 新华健康
新华社北京7月16日电《参考消息》日前刊登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文章《为什么高温天气会让你感到疲倦?》,报道摘要如下:
当夏季炎热的天气让您感到疲倦时,这种感觉并不全是您的幻觉:昏昏欲睡的背后有真实的生物学原因。
本月气温飙升,创下了地球上最热的纪录,同时也消耗了人们的体力。暴露在炎热的环境中会触发心脏、大脑、皮肤和肌肉的一系列生理过程,让您身心俱疲。
美国波士顿的麻总百瀚医疗中心运动心脏病专家米根·沃斯菲说:“疲倦是身体告诉我们该休息了的一种方式。减轻高温影响的一种方法是减少身体活动。”
她补充说,尽管人们可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极热或极寒天气,但人体的耐热力通常不如耐寒力。极高的体温会对器官造成重大损害或使其衰竭,而当核心体温较低时,人体器官功能可能会下降,但更容易恢复。
以下是医生和科学家对烈日炎炎下体力下降的解释:
温度计上的数字很重要,但它并不能完全决定您身体对热的反应。湿度也很重要。汗液从皮肤蒸发到空气中,为您降温。在潮湿的环境中,当空气也变得更潮湿时,降温就更加困难了。
来自像日光一样的电磁波的热辐射也会产生影响。即便空气温度较低,您也能感受到这种热辐射的影响。
在酷热的日子里,人们感到疲倦的另一原因是:睡眠不好。2022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气温每升高一度,人们的睡眠时间就会减少一些。该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凯尔顿·迈纳说,当夜间室外温度超过10摄氏度时,每升高1摄氏度,人们每晚的平均睡眠时间就会减少37秒。
饮水量也会影响人的体力水平。当你感到闷热时,出汗会流失更多的水分,因此需要多喝水以避免脱水。
摘引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30717/10c91ff78d484f
返回目录>>
高温三连击!别忘了给眼睛做“防晒”
2023-07-16 光明网
连日来,北京持续晴热天气,历史上首次出现40℃三连击。阳光晒得睁不开眼,高指数的紫外线会给人体带来很多危害,除了我们常说的对皮肤的伤害,紫外线同样会损伤眼睛,比如出现睑裂斑、翼状胬肉、白内障早发,甚至一些眼底疾病。
眼睛无法涂抹防晒霜。为了避免太阳的直射伤害,墨镜则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如何正确挑选和佩戴墨镜呢?
背景知识:
紫外线可以分为UVA(波长315~380纳米,长波)、UVB(波长280~315纳米,中波)、UVC(波长200~280纳米,短波)3种。其中,UVA的致癌性最强,晒红及晒伤能力比UVB强得多,UVC则一般会被臭氧层阻隔。
什么时候需要佩戴墨镜?
很多朋友认为只有阳光直晒的时候需要佩戴墨镜,但真实情况却非如此。如前所述,我们主要是防止紫外线的损伤,而在阴天,紫外线尤其是UVA的强度并不比晴天时少,如果我们长时间在户外活动,同样会对眼睛造成损伤。
小窍门:手机的天气软件中会显示紫外线指数,可以在出行前进行查询,若该指数“很强”或超过“3”,应戴好墨镜再出门。
长时间佩戴墨镜是否有伤害?
目前并无研究报道长时间佩戴墨镜会给人体带来伤害。但不建议在暗处或在室内佩戴墨镜,可能会由于光线的下降导致视力的下降。另外,在开车行径隧道时要当心一过性的光线变化。
佩戴墨镜,对儿童和老年人有何不同?
一定强度的光照对于儿童时期的近视增长是有抑制作用的,如果室外紫外线强度并不是很高,儿童可以选择不佩戴墨镜,可多多接受自然光照。而对于成年人和老年人来说,应根据紫外线指数,及时佩戴墨镜,避免紫外线照射,从而起到保护眼睛的作用。
如何选择墨镜?
建议购买商品标签上标有100%UV(阻挡所有紫外线)或者UV400(阻挡400nm波长以下的紫外线)的墨镜,这两种可以阻挡到危害最大的紫外线UVA。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716/c14739-40036665.html
返回目录>>
三宜三忌过三伏
2023-07-16 人民网-人民日报
三伏天,处在小暑与处暑之间,往往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那么,三伏天如何正确养生呢?
三伏天养生有三宜:
宜纳凉
三伏天纳凉时最好吹自然风,使用风扇、空调时,不宜对着头部和脸部吹,使用空调时26—28摄氏度最适宜,空调风不要直吹身体,防止感冒和鼻塞,同时也不宜整晚开空调。
宜静心
夏季炎热,心态宜平静,所谓心静自然凉。早上起床时,通过静坐来调节身体机能,达到平复心态、畅通气血、通经活络的功效。
宜安睡
作息要规律,睡觉不宜晚于23点。睡前洗个热水澡,热水泡脚有调和气血和养肾的功能,睡姿应以“卧如弓”、右侧卧为佳。
三伏天养生有三忌:
忌长时间吹空调
长时间吹空调会导致身体气血运行受阻,很容易感冒、头痛、鼻塞,同时对于颈椎或者腰不好的人群,容易导致颈部痉挛、后背酸痛等。
忌贪吃冷饮
吃冷饮过多容易导致肠胃受寒,引起腹胀、腹痛、腹泻等。
忌出汗后受凉
大量出汗后因身体缺水,很多人会猛喝冷水来解渴,但这样容易导致身体低渗性脱水,出现“水中毒”现象。大汗后立即冲冷水澡,会引起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回心血量突然增加,增加心脏负担,导致憋闷。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716/c14739-40036667.html
返回目录>>
夏饮茶,“茶食”以素淡为好
2023-07-16 中国妇女报
苦夏漫漫,闲来饮茶。茶食,是指茶人在喝茶时,搭配着吃的小零食。在明清时期,茹敦如《越言释》中便有记载:“种种糕糍饼饵,皆名之为茶食。”饮茶后所吃的茶食,可以进一步与茶汤的韵味结合,形成独特的回味。周作人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北京的茶食》,感叹彼时北京茶食之贫乏。
许多人追求“素淡”,认为茶食素淡才配得上饮茶的那一份风雅。据不同类型茶的茶性,选择适合的茶食。其实选茶食可以用一个小口诀来概括:“甜配绿,酸配红,瓜子配乌龙,黑茶要香浓。”
甜配绿,酸配红
1. 绿茶,香高味长,口感清爽,祛暑提神的同时,蕴含着一点点的苦涩,而搭配着味道稍甜的点心,正好消除口腔里的涩感。
推荐点心:广式甜糕、凤梨酥、绿豆饼等。
2. 红茶,茶性温和,口感醇厚滋味浓郁。温文尔雅的红茶适宜搭配味道偏酸的点心,口腔中富有层次感的碰撞更易令人身心愉悦。
推荐点心:水果脯、柠檬片、蜜饯等。
乌龙茶、黑茶的搭配茶食
1. 瓜子配乌龙:指的是乌龙茶用滋味咸的茶食来搭配。茶点滋味略带咸,结合乌龙茶的香醇,不会喧宾夺主的同时,使得茶汤滋味更上一层楼。
推荐点心:咸瓜子、花生米、酥饼等。
2. 黑茶要香浓:指的是用偏油、香脆的茶食搭配黑茶。黑茶香气陈醇、滋味浓厚,最适宜消除食品的油腻感,使得茶食的香脆得到存留。两者结合,唇齿之间尽是美妙。
推荐点心:蛋黄酥、月饼、肉脯等。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716/c14739-40036669.html
返回目录>>
胃癌几乎都是吃出来的?预防胃癌,4多3少指什么?
2023-07-16 健康时报网
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性疾病,其高发率和严重危害让人忧心不已。很多人都听说过“胃癌几乎都是吃出来的”,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有一定的道理。而为了预防胃癌,我们要尽量做到4多3少。那么,胃癌的发生除了吃还有哪些致病因素?所谓的4多3少预防法究竟是指什么?今天将为大家一一解答,不妨一起看下去!
一、胃癌的危险因素
胃癌是由多种复杂原因引起的,饮食习惯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导致胃癌的因素之一。现代生活节奏普遍加快,人们常常忽视了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导致了饮食结构失衡,进而增加了胃癌的发生风险。
但是,说胃癌几乎都是吃出来的,却显得有点片面化,因为胃癌的发生还与家族基因遗传、生活方式、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系,饮食只是其中的一方面,并非绝对。
二、4多指什么
1、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新鲜蔬菜水果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营养来源,同时也有助于预防胃癌。主要是因为新鲜蔬菜水果中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有益成分,对促进肠道蠕动、增强免疫力、减少炎症反应等有帮助,从而降低患胃癌的风险。建议每天摄入500克以上的新鲜蔬菜水果,尽量多选择不同的蔬菜水果,以充分摄取各种营养素。
2、多吃全谷类食物
在燕麦、玉米、糙米等全谷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经常食用有助于降低患胃癌的风险。相比之下,精制谷物,比如白米、白面等,则含有较高的糖分和较低的膳食纤维,容易引起肠道炎症反应,增加患胃癌的风险。建议每天摄入适量的全谷类食物,如早餐可选择吃燕麦粥或者玉米粥等,主食可选择吃糙米饭或者全麦面包等。
3、多吃发酵食品
在酸奶、泡菜以及酱油等常见的发酵食品中,含有较多的乳酸和益生菌成分,摄入这类食品有助于改善肠道菌群失衡、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从而减少发生胃癌的概率。建议每天适量摄入发酵食品,但要注意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发酵食品。
4、多进行运动
多进行散步、跑步、骑单车、游泳或者打球等运动,有利于放松身心,保持健康体重,从而预防胃癌的发生。
三、3少指什么
1、少吃腌制食品
在咸鱼、腌菜、腊肉等食物中,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而亚硝酸盐容易引发胃部炎症反应和癌变。此外,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盐还可能转化成亚硝胺等致癌物质,进一步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所以平时还是少吃或者直接不吃腌制食品,尽量选择新鲜、未经过加工的食品为好。
2、少吃高脂肪食品
有些人酷爱肥肉、奶油、炸鸡等食品,却不知它们含有较多的脂肪和热量,易引发体重增加的问题,进而导致胃癌的发生率变高。高脂肪食品还会促进肠道内有害菌群的生长繁殖,进一步加剧肠道炎症反应和癌变。建议日常生活中减少或者避免食用高脂肪食品,选择脂肪、热量含量较低的食品。
3、少抽烟喝酒
抽烟喝酒属于不良习惯,容易刺激机体,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因此,少抽烟喝酒也是预防胃癌的措施。
预防胃癌也要从饮食方面入手,做到以上4多3少,同时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有效地降低患胃癌的风险,维持身体健康。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716/c14739-40036663.html
返回目录>>
家长强化监护责任、学校抓实安全教育、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让孩子们的暑假更快乐更安全(金台视线)
2023-07-17 人民网-人民日报
暑期往往是儿童和青少年意外事故高发时节。溺水、高处跌落、食物中毒、触电、交通事故、火灾等意外事故,威胁着孩子们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近期,许多读者给本报来信,建议加大暑假安全教育力度,家长、学校、全社会都应绷紧假期安全这根弦,强化安全保障硬件设施,健全应急管理制度,普及安全知识,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快乐安全的暑假。
家长要高度重视假期安全问题
暑假期间,保护孩子安全的责任从学校转移到家长,家长首先应当承担起监护和提醒的责任。“有的家长缺乏相关安全意识,关心孩子却不知应重点注意哪些问题。”河北秦皇岛市读者白增晖表示,应提醒家长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比如定期排查家中的电线和电器安全,药品、热水瓶等物品放在孩子碰不到的地方,对孩子进行防火、防触电、防烧烫伤、防误饮误食风险教育,提醒孩子锁好门窗,不给不认识的人开门等等。
有读者表示,暑假里,孩子们空余时间增多,接触电子产品、网络游戏的时间也相应有所增加,尤其应当注意孩子们玩网络游戏的情况,一方面要避免成瘾,另一方面也要防范掉入电信诈骗的陷阱。暑假期间,有的电信诈骗团伙盯上了涉世未深的青少年,骗取钱财的同时,也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伤害。家长除了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精神状态,多和孩子交流,掌握孩子的心理动态,传授防诈骗知识,让孩子度过一个身心健康的暑假。
有的家长因为工作繁忙、无人照看等原因,把孩子单独关在家中,结果酿成事故。每年暑假,消防部门都会接到涉及儿童险情的报警求助,幼童爬出窗外被困、电器故障引发火灾等意外屡有发生。江西南昌市青山湖区读者樊女士的小孩刚上小学一年级,她说:“孩子还太小,不敢让他一个人在家。可是如果送到乡下老家托老人照看,又怕农村野外河流多,老人精力有限照顾不过来而发生意外。如果学校或者社区能够开设暑期托管班就好了。”
近年来,不少地方相继开办了公益暑期托管班,缓解家长照管压力,家长更安心、孩子也更安全,赢得了群众点赞。但记者调查也发现,有的托管班人手不够、场地有限、资源不足,只能将孩子们集中起来写作业或者看书,很难开展一些活动。“社区能够提供这方面公共服务的志愿者有限,孩子一多就照顾不过来,除非有家长在旁,我们一般不鼓励小朋友在户外活动。”一位社区志愿者说。
对此,黑龙江绥化市读者赵先生建议,社区可以充分利用志愿服务平台,倡导志愿者主动报名参加暑期托管等志愿者活动,还可以开展“一日志愿者”活动,号召家长担任志愿者,协助做好托管期间餐食分配、秩序引导等辅助性工作,减轻社区工作人员的管护压力。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祝玉红表示,家长要高度重视假期安全问题,妥善处理好工作与孩子假期安全的关系,帮助他们合理安排好假期生活。不仅要确保孩子的人身安全,也要重视其心理健康的培养和提升。
当意外伤害发生后,有的家长缺乏相关急救技能,束手无策或采取不适当的方法,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建议家长平时多注意一些相关应急知识的储备和积累,比如常见事故的处理方法、急救知识等,为专业救援赢得更多时间。”祝玉红说。
学校安全教育不能走过场、流于形式
暑假期间,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建立安全保障制度,仍需要学校大力参与。
河南郑州市读者申国华认为,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应该是一门必修课,个别老师和家长认为安全教育与学生升学、考试关系不大,所以既不关心也不关注,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设置此类课程,这种错误认识应当予以纠正。“学生的安全教育不仅要学习安全常识,还需要有演练科目和专业老师,让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安全教育绝对不能走过场、流于形式。”申国华说。
“建议学校和各类教育机构加强安全教育,重点对防溺水、防触电、交通安全、饮食安全、疾病预防等重点领域采取有效措施,定期开展好安全教育,确保学生安全。可以开展防失火防溺水防诈骗等安全常识竞赛,由此进一步强化学生安全防范的理念和技能。”江苏连云港市读者秦继真表示。
近期,蓝天救援队走进江西宜春市桥西中心小学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活动。随着暑期来临,许多学校都安排了防溺水安全宣传活动。
有读者建议,学校放假后,应对学校教室、宿舍、食堂、消防设施等各个方面开展安全检查。尤其是针对室外体育运动设施和图书馆、体育馆、美术馆等室内相关设施进行维护和保养,消除安全隐患。
对于学生的假期情况,学校、家长还应该及时沟通,掌握动态,建立家校互联制度。云南大学学生工作部学生事务科科长张丽媛表示,应建立重点时段排查机制,通过家校合作,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有效沟通,引导家长自觉增强假期安全意识。还可为家长举办家长会、安全培训等,帮助家长排查消除青少年儿童生活环境中的安全隐患,纠正一些常见的不安全做法。
“对于需要留校的学生,我们也有从学校、学院到宿舍楼的多层级管理制度,确保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辅导员和班主任会定期联系了解学生状况,针对重点人群进行安全排查,确保学生假期身心健康。”张丽媛说。
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暑期安全的合力
青少年儿童的假期安全,不仅需要家长、学校携起手来,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规范安全设施建设,加强安全教育宣传。
浙江东阳市读者徐步文发现,随着暑期来临,附近各乡镇逐渐热闹了起来。特别是在有水的地方,父母带着孩子戏水,还有的孩子自己在水边摸螺、捞虾,玩得不亦乐乎。入夏后气温增高,戏水的人增多,但许多水域缺乏安全警示牌和救生圈等救护器材。“水库、河流、湖泊边的安全设施需要配备完善,同时家长也要时刻注意孩子的安全状况,切不可让孩子单独玩水,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徐先生说。
有读者来信反映,一些地方公共场所硬件设施存在安全隐患,如道路坑洼破损、路灯电线裸露、窨井盖丢失等,还有部分社区电线、排水等设施安装不规范,建议有关部门对受损公共设施加强排查,尤其是孩子们爱玩的游乐设施、健身器材等,更要消除风险,确保安全。
山东济宁市读者焦峰修来信建议,有关部门对辖区内河、塘、沟、渠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区域进行登记,并对附近的安全设施定期展开拉网式排查,不断完善和更新安全隔离设施和警示标牌。对这些区域定时巡查,并做好应急准备工作,一旦发生意外事故,能第一时间进行救援。
吉林永吉县消防大队的消防员近日来到口前镇河东社区,为社区的孩子们讲解了如何预防家庭火灾、如何拨打“119”报警电话、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如何逃生自救等基础知识。还通过VR等科技手段,让小朋友们现场体验了面对火灾应如何准确判断和有序逃生。永吉县社区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王学强说,通过社区对接社会资源,丰富了安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让孩子们切身体会到安全防范的重要性,掌握了相关应急技能。
为解决家长暑期“看护难”问题,有的地方充分引入社会力量、社会资源,解决托管难题。福建宁德市总工会下发关于举办职工子女暑托班的通知文件,全市有需求意愿的社区和单位都可以根据文件的要求组织开办职工子女暑托班。暑托班由街道、社区、机关企事业等单位主办,通过向具备一定资质、能力和经验的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等方式举办。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除了学校、社区免费看管,还可以通过部分有偿的方式,引入第三方机构填补托管空白。以“家长自愿、规范收费、财政适当补贴”的方式,提升教育硬件设施,提高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如果引进校外特色类师资或课程的,收费按照有关部门制定的标准执行,“但相关部门也要加强监管,对于校内的人身、食品、财产等安全,一定要监督到位,谨防次生风险。”
江苏常州市读者王修表示,呵护学生安全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可以引导组织更多针对留守儿童等群体的公益夏令营,通过开设不同类别的实践、研学等活动,给予孩子快乐、安全的暑假。
还有读者呼吁,体育场所、文化场馆等应该更多向学生开放,给孩子们提供更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资源。“比如防溺水,大多数的溺水事故都是发生在野外河流、水库等地。可以通过修建更多游泳池、开设暑期游泳课等方式,降低孩子们到野外无人看管的地方游泳的可能性。”陕西咸阳市读者周荣光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717/c14739-40037004.html
返回目录>>
日本国内反对核污染水排海之声不绝
2023-07-17 法治日报
据日媒报道,近日有消息称,日本政府将福岛核污染水排海正式启动时间内定为8月下旬,为此,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召集了相关阁僚参加会议,并制定了启动排海的具体程序。然而,日本政府在核污染水排海问题上的一意孤行并没有民意基础,随着排海启动时间的临近,日本国内民众、专家学者、媒体的反对质疑之声始终不绝。事实证明,强推核污染水不得人心、有违公理,一旦实施,必将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民众强烈反对
6月中旬以来,日本全国渔业联合会、福岛县渔业联合会、北海道渔业联合会以及福岛县相关市民团体纷纷组织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反对核污染水排海。日本全国渔业联合会通过了“特别决议”,坚决反对核污染水排海;北海道渔业联合会会长向政府递交请愿书要求采取除排海外的其他处置方法;福岛县市民团体举行集会,呼吁停止排海计划。
进入7月,尽管日本政府企图以国际原子能机构报告为说辞争取民众对排海的支持,但日本民众并不买账。7日,民众再次举行集会,表示反对。
在福岛县内,以渔业从业者为中心,民众反对排海的立场丝毫没有变化。11日,在与到访的日本经济产业大臣西村康稔会见时,福岛县渔业联合会会长野崎哲表示,“不会改变反对核污染水排海的立场”“希望政府就核污染水排海的安全性问题向消费者作出充分说明”。
在临近的宫城县,民众对核污染水排海的反对之声同样强烈。宫城县菖蒲田海水浴场以水质优良闻名,本月15日进入旅游旺季,然而,当地旅游业者却高兴不起来。菖蒲田海水浴场距福岛第一核电站约100公里,因核污染水即将排海,该地被笼罩在核污染水排海的阴云之下。
民众不但担心核污染水排海对旅游业的冲击,更担心刚刚恢复的渔业再次受到打击。宫城县石卷市从事海鞘生产销售的远藤仁志抱怨称,经过10年的灾后重建,如今生产经营刚刚有所恢复,但随着核污染水排海启动的临近,客户已经纷纷表示只购买核污染水排海启动之前的海鞘。“政府完全不顾渔民的感受”,远藤气愤地说。
尽管日本政府一直以来宣传所谓“处理水”的安全性,但各项民调显示,至今仍有大量日本民众强烈反对核污染水排海。不可否认的是,在排海问题上,日本政府至今并没有取得民众的理解。
专家学者质疑
除日本民众反对排海外,日本国内不乏反对排海的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
日本核能资料信息室共同代表伴英幸曾指出,福岛核污染水与通常的核电站排水有着本质区别,日本此次计划排放的核污染水中,除氚之外的63种其他放射性物质在世界上没有任何先例,也没有公布排放总量,并在未来30年或更长时间内还会继续排放,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放射性污染绝对不容忽视。
龙谷大学教授大岛坚一作为原子能公民委员会代表,对解决福岛核电站问题也有参与。大岛坚一表示,向海洋排放放射性物质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而日本政府在作决策时没有达成社会共识又是另一个问题。他指出,日本政府在没有获得民众理解的前提下强行推动排海计划,不仅对日本民众,而且对国际社会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国际性非政府环保组织FoE Japan事务局长满田夏花表示,氚是一种受管制的放射性物质,而日本政府却推出吉祥物,企图弱化围绕核污染水的讨论。她认为,我们最应该关心的是核污染水里还残留了哪些物质。
近日,为对核污染水处置等问题开展广泛研讨,日本福岛大学副教授林熏平等8名专家学者作为召集人,发起“圆桌会议”。11日,召开了首次“圆桌会议”,福岛县共有约80人参会。“圆桌会议”也向日本政府及东电公司发出了邀请,但遗憾的是,政府和东电公司以“这次不方便”为由缺席会议。按照计划,“圆桌会议”在8月之前还将举行3次,之后,专家们将汇总会议意见形成报告,并在今年秋季向政府提交政策建议。
日媒呼吁推迟
一直以来,日本各主流媒体对核污染水排海的质疑与反对从未停止。
上月16日,《福岛民报》曾发文指出,尽管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最终报告很可能对核污染水排海给出“合适”的结论,但是不应将此作为排海有理的“许可证”。
7月11日,《西日本新闻》再次发表社论指出,尽管国际原子能机构公布的报告称核污染水排海“符合国际安全标准”,但是国内外对核污染水排海感到不安的声音依然高涨,因此不应该将排海作为既定方针强行实施。
社论指出,日本政府和东电公司曾于2015年作出“未得到利益攸关方的理解,就不采取任何处置措施”的承诺,因此,即使现在日本政府和东电公司依然应当信守承诺。
日本政府不仅应当继续努力争取福岛当地受灾民众的理解,还应当向所有水产品消费者及周边国家作出充分解释说明,以避免单方面启动排海导致核事故灾区声誉进一步下降。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虽然对排海方案给予了肯定,但同时也明确写明并不是支持核污染水排海。日本政府负有对排海方案作出充分说明的责任,不能仅依赖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
社论进一步指出,国内外对排海质疑和反对一直不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核事故以来,日本政府及东电公司在处理该问题时的措施及态度难以服众,招致信用丧失。此外,日本政府在未经充分讨论就对核电政策作出重大调整转向也受到日本舆论及国内民众的质疑。
此外,政府将排海启动时间定为今年夏季的理由是今年秋季核污染水将达到存储罐容量极限,新产生的核污染水将无处存放。但是,由于后期核污染水的产生量较预估减少,按照最新测算,核污染水最快要到明年2月至6月才达到存储极限,因此,并没有必要急于今年夏季启动排海。
强推排污入海计划不得人心
近日,日本原子能规制委员会就福岛核污染水排海设施向东京电力公司发放验收合格证,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表示今年夏季启动核污染水排海的计划没有变化。
日方不顾国内外的强烈反对,强行推进核污染水排海,自私自利,不负责任,也不得人心。
为了强调所谓“核污染水”的安全性,日本政府以国际原子能机构调查报告为其“背书”。事实上,国际原子能机构综合评估报告是有争议的,参与评估的专家发表了不同看法,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这再次表明,机构就核污染水排海这一复杂问题仓促出台报告,相关结论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没有解决国际社会对福岛核污染水排海计划的关切。日方不能将机构报告当作排海的“通行证”。国际原子能机构根本没有评估日方核污染水净化设备的有效性和长期可靠性,无法保证未来30年所有核污染水都能处理达标。长期排海对海洋环境、食品安全的影响也不是国际原子能机构能够轻易下结论的。
排海绝非处置福岛核污染水的唯一选项,也不是最安全、最优化的处置方式。太平洋岛国论坛独立专家小组组长日前指出,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安全标准,正当性是国际辐射防护安全标准的十大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产生辐射风险的活动必须产生整体效益,收益大于风险。
日方应该扪心自问,将太平洋当作倾倒核污染水的“下水道”,是不是违反了上述原则?是不是违反了自己应尽的基本国际义务?是不是对12年前援助日本的世界各国恩将仇报?
如果认为福岛核污染水可以饮用、可以游泳,日方应把核污染水好好利用起来,供人饮用或游泳,而不是排进大海,让国际社会担忧。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DkAB0gDKjN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 燕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 卫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3-10-24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热点追踪
多地发病率上升!中国疾控中心紧急提醒!多种疾病或共同流行
多地发病率上升!中国疾控中心紧急提醒!多种疾病或共同流行
PET-CT检查费用为何未纳入医保?国家医保局回应
PET-CT检查费用为何未纳入医保?国家医保局回应
高层动向
高层动向
中国疾控中心召开2023年第三次中层干部会议
中国疾控中心召开2023年第三次中层干部会议
中国疾控中心党委副书记周宇辉一行看望慰问侯云德院士
中国疾控中心党委副书记周宇辉一行看望慰问侯云德院士
2023年中国居民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现场调查工作正式启动
2023年中国居民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现场调查工作正式启动
2023年全国城市污水新冠病毒监测项目培训班在合肥成功举办
2023年全国城市污水新冠病毒监测项目培训班在合肥成功举办
疾控动态
疾控动态
免疫所召开免疫规划科普资源库作品审核线上会议
免疫所召开免疫规划科普资源库作品审核线上会议
执行放射卫生标准守护人民群众健康
执行放射卫生标准守护人民群众健康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健康研究所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健康研究所
开展第54届世界标准日科普宣传活动
开展第54届世界标准日科普宣传活动
传防所在宁海开展钩虫病防治试点工作
传防所在宁海开展钩虫病防治试点工作
科研动向
科研动向
新3D打印模型更有效治疗癌症
新3D打印模型更有效治疗癌症
马兜铃中可提取抗肿瘤物质
马兜铃中可提取抗肿瘤物质
人工智能开发出“癌症生存计算器” 可高度准确评估患者生存机会
人工智能开发出“癌症生存计算器” 可高度准确评估患者生存机会
最新研究发现新影像标志物,或助早期识别阿尔茨海默病高危患者
最新研究发现新影像标志物,或助早期识别阿尔茨海默病高危患者
JCI:致癌物质的暴露或会促进癌细胞对免疫攻击变得更加易感
JCI:致癌物质的暴露或会促进癌细胞对免疫攻击变得更加易感
Nature:γδ T细胞免疫识别及创新佐剂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Nature:γδ T细胞免疫识别及创新佐剂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Sci Immunol:揭示肠道微生物组增强宿主机体免疫功能的分子机制
Sci Immunol:揭示肠道微生物组增强宿主机体免疫功能的分子机制
Cancer Cell:肿瘤内细菌通过产生乳酸,增强癌症治疗耐药性
Cancer Cell:肿瘤内细菌通过产生乳酸,增强癌症治疗耐药性
微生物传感器:为地球健康“把脉问诊”
微生物传感器:为地球健康“把脉问诊”
舆情信息
舆情信息
市场监管总局:构建适老家电国家标准体系
市场监管总局:构建适老家电国家标准体系
环环相扣压实校园食品安全责任(民生观)
环环相扣压实校园食品安全责任(民生观)
湖南推出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新举措
湖南推出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新举措
学校体育应为学生健康而幸福的人生奠基
学校体育应为学生健康而幸福的人生奠基
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国际论坛)
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国际论坛)
花粉季延长,过敏性鼻炎患者需注意防范
花粉季延长,过敏性鼻炎患者需注意防范
吸氧比喝咖啡还提神?没生病能吸氧吗?
吸氧比喝咖啡还提神?没生病能吸氧吗?
今日霜降 专家支招这样养生
今日霜降 专家支招这样养生
一入秋就猛掉发 撤退的发际线还有救吗?
一入秋就猛掉发 撤退的发际线还有救吗?
大妈水肿 “元凶”是药
大妈水肿 “元凶”是药
记者调查失能老人照护难题:家有失能老人,看护令人崩溃
记者调查失能老人照护难题:家有失能老人,看护令人崩溃
支原体肺炎高发,详解治疗药物阿奇霉素
支原体肺炎高发,详解治疗药物阿奇霉素
海关多次查获核辐射超标“保健石” 物理学专家:
海关多次查获核辐射超标“保健石” 物理学专家:
此类饰品、石头有保健效果的说法无科学依据
此类饰品、石头有保健效果的说法无科学依据
发展老年助餐 如何确保服务可持续?多部门联合印发行动方案
发展老年助餐 如何确保服务可持续?多部门联合印发行动方案
北京市创新居家养老实现核心区全覆盖
北京市创新居家养老实现核心区全覆盖
北京市创新居家养老实现核心区全覆盖
北京市创新居家养老实现核心区全覆盖
热点追踪
多地发病率上升!中国疾控中心紧急提醒!多种疾病或共同流行
2023-10-23 央视财经
中国疾控中心此前发布了新版的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指出,今冬明春我国可能会面临流感等多种呼吸道传染病交互或共同流行的风险 。记者近日在医院采访发现,今年各地的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都有所上升。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呼吸内科主任 曹玲: 很多孩子感染了支原体又感染了病毒,有的孩子感染了一种病毒后又感染另外一种病毒,或者感染三四种病原,这种孩子通常免疫力差一些。不是一次只能感染一个病原,出现混合感染时通常病情相对会重一些。
今年我国南方地区呼吸道合胞病毒经历了一轮流行高峰,短暂回落后,随着气温下降又有所抬头。对儿童来说,合胞病毒和流感很容易抱团侵袭 。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呼吸内科主任 曹玲: 主要会引起低龄孩子的一个喘息,喘息有时会对肺功能造成一定损伤,一些比较敏感的孩子肺功能损伤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F3VviMtDO9
返回目录>>
PET-CT检查费用为何未纳入医保?国家医保局回应
2023-10-24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0月24日电 (记者乔业琼)据国家医保局官网消息,国家医保局在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3342号建议的答复中表示,PET-CT等医疗项目检查费用普遍较高,将其纳入国家医保,特别是纳入甲类报销目录尚需充分论证。
按照原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印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管理、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意见的通知》(劳社部发〔1999〕22号)规定,应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装置(PET)、电子束CT等大型医疗设备进行的检查、治疗项目,不属于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国家医保局表示,我国基本医疗保险支付管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保基本”的功能定位,切实保障参保人员合理的治疗需求,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考虑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医保筹资整体水平不高,2022年城乡居民医保的人均筹资水平仅960元,保障能力十分有限,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主要立足于为群众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PET-CT等医疗项目检查费用普遍较高,将其纳入国家医保,特别是纳入甲类报销目录尚需充分论证。
下一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医保、财政等部门将根据医保基金承受能力和临床医疗技术进步情况,适时总结评估、调整完善现有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管理办法,将符合条件的医疗项目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进一步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24/c14739-40102034.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中国疾控中心召开2023年第三次中层干部会议
2023-10-2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10月19日,中国疾控中心组织召开了2023年第三次中层干部会议。中心领导班子成员,直属各单位、总部各处室处级以上干部参加会议。中心主任沈洪兵同志和中心党委书记卢江同志分别作第三季度中心工作报告和第三季度党建工作报告,中心党委副书记周宇辉同志主持会议。
沈洪兵同志系统梳理了中心第三季度重点业务工作进展、中心机制体制改革举措,以及科研、教育、人才、保障等工作推动情况,充分肯定了各单位、各处室的工作成效。他强调,第四季度要继续紧盯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对标年初工作计划,倒排工期、查缺补漏,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实举措,确保实现全年目标任务;聚焦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持续推动中心重点改革任务,加强人才干部队伍建设,谋划中心发展布局;强化纪律意识,严格干部管理要求。
卢江同志指出,中心各级党组织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坚持和加强党中央对疾控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最高原则,持续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好领导班子以上率下和“关键少数”的作用,不断提升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中央关于疾控领域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局党组各项工作要求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她强调,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持续巩固中心主题教育成果。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着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人才队伍。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狠抓中心各项安全管理工作,严把中心发展的政治方向关,筑牢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底线。
会上,教育处、传染病所负责同志分别交流发言,分享各自领域亮点工作经验和关于推动疾控体系改革的思考。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310/t20231022_270243.html
返回目录>>
中国疾控中心党委副书记周宇辉一行看望慰问侯云德院士
2023-10-2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疾控中心党委副书记、病毒病所党委书记周宇辉一行10月16日在京看望慰问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云德,代表中心党委、病毒病所党委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感谢他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并认真听取了他的意见建议。
今年94岁高龄的侯云德院士一生致力于传染病防控事业,是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被誉为“干扰素之父”。周宇辉书记专程带领病毒病所领导班子成员到下榻宾馆看望依然坚守在传染病研究一线的侯云德院士,同他亲切交谈,关切询问工作、生活和身体情况。周宇辉书记说,您以“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定信念,把毕生的心血和精力献给了疾控事业,为中国的传染病防控作出了重大贡献,令人深感敬佩,值得我们学习,特别地是,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新阶段疾控体系改革发展的关键之年,希望您继续发挥余热,在着力破解疾控事业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健全完善疾控体系方面建言献策;培养新一代疾控人,让疾控精神代代相传,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疾控篇章。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310/t20231022_270240.html
返回目录>>
2023年中国居民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现场调查工作正式启动
2023-10-2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在2023年6月中旬完成中国居民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培训后,各省份相继开展省级培训及现场调查前期准备工作。
为确保调查质量,及时发现并解决现场调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副主任王丽敏带队分别于8月13-14日和8月28-29日,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和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的监测调查现场开展了检查指导。
通过对兵团二师、叙州区现场调查工作进行实地察看,检查组分别了解其现场调查工作机制,核实调查员资质,对问卷调查等进行了抽检,并审查了实验室工作流程、血样采集和血红蛋白测定情况,现场纠正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王丽敏副主任在总结会上对兵团二师、叙州区疾控中心以及相关医疗机构对本次现场监测组织工作表示肯定。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并就某些问题予以详细地专业指导。各监测点参会代表还就现场组织和流程合理设计、各岗位的质控要点进行了交流,表示通过观摩会更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和关键技术点。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310/t20231022_270241.html
返回目录>>
2023年全国城市污水新冠病毒监测项目培训班在合肥成功举办
2023-10-2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了进一步推动全国城市污水新冠病毒监测工作,提高各监测城市的采样检测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2023年10月11—12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在安徽省合肥市组织召开了全国城市污水新冠病毒监测项目培训班。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城市污水新冠病毒监测工作的科所长和业务骨干共240余人参加了此次培训。国家疾控局监测预警司综合指导处冯园园调研员,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姚孝元副所长,安徽省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处唐昳副处长,安徽省疾控中心徐庆华副主任,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张岚主任、唐宋主任和刘悦主任出席培训班开幕式。
培训班介绍了我国目前城市污水新冠病毒监测工作进展、存在问题、污水监测信息系统设计与使用和下一步工作安排。培训班还邀请了清华大学、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香港大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的专家以及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和多个省级疾控中心的专家授课,授课内容涵盖污水新冠病毒监测最新国内外研究进展、污水监测数据利用及预警、污水采集运输方法和要求、各类污水富集浓缩和测序分析方法、地方监测工作经验交流等多个方面。
本次培训班采用专家理论授课与采样、实验室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模式,既为参加培训人员分享了丰富的前沿科研成果,又提供了生动形象的实际操作演示,为国家城市污水新冠病毒监测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310/t20231022_270239.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免疫所召开免疫规划科普资源库作品审核线上会议
2023-10-23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进一步推动免疫规划健康知识普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预防接种相关健康知识需求,免疫所统筹全省免疫规划健康科普优质力量,依托浙里办预防接种平台搭建全省免疫规划科普资源库。10月20日,免疫所组织召开免疫规划科普资源库作品审核专家组线上会议。
会上,免疫所工作人员介绍了浙里办预防接种平台科普作品上传要求和第一阶段作品收集情况,全省11个地市第一阶段共提交80件科普作品,其中通识类23件,流程指引类25件,法律法规类5件,专题类27件,并从意识形态、内容、形式等方面提出审核建议;随后,以视频类作品和图文类作品为例,详细解读了审核建议和注意事项;最后,全体审核专家讨论通过了作品审核建议。
本次会议为资源库搭建奠定良好基础,统一了作品审核标准和专家思想,有助于充分发挥基层免疫规划人员的专业优势,推动全省各级疾控机构免疫规划人员更好地开展健康科普活动。
摘引网址:https://www.cdc.zj.cn/ywpd/mygh/ywdt/202310/t20231023_16821.shtml
返回目录>>
执行放射卫生标准守护人民群众健康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健康研究所
开展第54届世界标准日科普宣传活动
2023-10-23 职业健康研究所
2023年10月14日是第54届世界标准日,今年的宣传主题口号为 “执行放射卫生标准,守护人民群众健康”。
放射卫生工作事关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据最新监测数据统计,我国每年开展约9亿人次的放射诊断、放射治疗和核医学等诊疗活动。在这9亿人次诊疗活动进行过程中,不仅涉及到放射诊疗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和健康保障,同时还涉及到患者或受检者以及公众的防护和健康保障,因此严格执行放射卫生标准对于保障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患者或受检者以及公众的健康均具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提升放射卫生标准的执行率,保障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患者或受检者和公众的健康权益,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健康研究所放射防护科张继勉主任带领科室专业技术骨干,于2023年10月中旬先后深入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市天津医院、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等医疗机构以及天津市河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天津市宝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区级疾控中心,广泛开展放射卫生标准科普宣传活动,发放2023年世界标准日宣传主题海报和宣传折页。
此外,张继勉主任作为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放射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的委员,在宣传现场为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和区级疾控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解读放射诊疗相关放射卫生标准体系现况以及放射卫生标准中对放射诊疗工作场所放射防护用品及辅助防护设施的配置和使用要求,并针对在日常开展诊疗过程中,不同类型的放射诊疗设备,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应如何落实放射卫生标准的放射防护要求,提升防护效果,保障自身、患者或受检者和公众的健康这一问题开展了现场科普宣讲。
通过本次宣传活动,使医疗机构的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和区级疾控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进一步深入了解了放射诊疗相关放射卫生标准体系,提高了放射防护意识,对于提升放射卫生标准的执行率,保障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权益,守护人民群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摘引网址:https://www.cdctj.com.cn/system/2023/10/23/030122291.shtml
返回目录>>
传防所在宁海开展钩虫病防治试点工作
2023-10-23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钩虫病是由十二指肠钩口线虫或美洲板口线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因其可导致长期贫血,严重感染儿童可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在消化道的线虫中钩虫的危害性最严重。2016-2022年的土源性线虫病监测中,钩虫感染占土源性线虫的95%以上。为降低当地感染率,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传防所连续3年在宁海县开展了钩虫病防治试点工作。
10月16-19日省疾控中心传防所联合宁波市疾控中心、宁海县疾控中心开展钩虫病防治后感染率调查。对宁海县3个镇6个村的1232名常住村民进行粪便采样,同时开展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与全自动粪便寄生虫(卵)鉴定系统检测,并对阳性粪便进行钩蚴培养以确定感染虫种。全自动粪便分析仪利用图像人工智能软件识别虫卵,并能对疑似阳性的样本进行标记、拍照留存,可大大减少人力成本,提高检测效率。
此次钩虫病防治试点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当地疾控的通力配合下,对已确诊的感染者进行规范驱虫治疗,填写药物发放记录表。在干预点倡导改水、改厕、改善环境,实施行为干预和药物驱虫等综合防治措施,干预点的钩虫感染率明显下降,防治成效显著。
摘引网址:https://www.cdc.zj.cn/ywpd/crbyfjk/ywdt/202310/t20231023_16822.shtml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新3D打印模型更有效治疗癌症
2023-10-24 科技日报
将尖端的生物打印技术与微流体芯片相结合,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科学家主导的一个国际跨学科团队,成功创建出复杂癌症的3D模型,可帮助研究人员更准确地了解异质性肿瘤(具有多种癌症细胞的肿瘤),以更快更廉价地治疗癌症。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科学报告》杂志。
在传统癌症治疗方法中,医生会对患者的肿瘤进行活检,提取细胞,然后在实验室的培养皿中培养。但10年前,利用这一方法治疗癌症在人体试验中反复失败,促使科学家们意识到,上述2D模型并不能捕捉到人体内真实的肿瘤结构。
鉴于此,研究团队通过创建一个3D肿瘤模型来解决这个问题,该模型不仅能反映肿瘤的复杂性,还能模拟其周围环境。
他们首先创建了聚合物“微流体芯片”,这是一些其上蚀刻有通道的微小结构,这些通道模拟了患者肿瘤周围的血液流动和其他流体。随后,他们培养多种类型的癌症细胞,并将这些细胞培养物悬浮在他们定制的生物墨水(由明胶、海藻酸盐和其他营养物质混合而成)中,以保持细胞培养物的活力。最后,他们使用挤压生物打印机,将不同类型的癌症细胞逐层打印到此前制备的微流体芯片上。结果他们得到了一个复杂癌症的活体3D模型,用以测试不同的治疗模式,例如各种化疗药物。
研究人员对创建复杂的乳腺癌模型特别感兴趣,乳腺癌是继皮肤癌之后,女性最常见的癌症,治疗乳腺癌极具挑战性,因为其在转移时表现为包含多种类型细胞的复杂肿瘤,依靠一两次接受活检的细胞来准确代表整个肿瘤可能会导致无效的治疗方案,最新模型或有望解决这一问题。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24/c14739-40101938.html
返回目录>>
马兜铃中可提取抗肿瘤物质
2023-10-24 科技日报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东亚陆地生物多样性联邦科学中心科研人员从古代残留下来的有须根作物东北马兜铃(关木通)中提取出了具有抗肿瘤活性物质。
研究人员表示,马兜铃这种很小的自然物种仅零星生长在滨海边疆区最南部。科研中心学会了在科学仪器中培育马兜铃,并从培育的植物中获得大量有益物质。
马兜铃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植物,以前它的提取物仅用作治疗心肌功能失调的药物,用于保护心肌层心肌,此次科研人员从马兜铃中提取出了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物质。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24/c14739-40101935.html
返回目录>>
人工智能开发出“癌症生存计算器” 可高度准确评估患者生存机会
2023-10-24 科技日报
根据正在举行的2023年美国外科医生学会临床大会上发表的一项研究,美国西北大学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工具,用于估计新诊断的癌症患者长期生存的机会。
目前,估计癌症患者的生存率主要取决于他们的癌症分期。研究人员表示,除了分期标准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存。
团队使用机器学习方法,创建了称为“癌症生存计算器”的原型工具,并在大型数据集上对其进行了测试。初步测试估计了乳腺癌、甲状腺癌和胰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
研究人员此次收集了部分年份诊断出的乳腺癌、甲状腺癌和胰腺癌患者的相关信息。收集到的3/4数据用于训练机器学习算法,以识别诊断特征与患者5年生存率之间的模式,然后依照对生存影响最大的因素进行排序。利用剩余的数据,团队使用统计方法来测试原型估计生存率的准确性。
该团队纳入了259485名乳腺癌患者、76624名甲状腺癌患者和84514名胰腺癌患者的数据。按癌症部位划分,影响患者诊断后5年是否存活的四大因素分别如下:乳腺癌(患者是否接受过癌症手术、患者诊断时的年龄、肿瘤大小以及从诊断到治疗的时间);甲状腺癌(诊断时的年龄、肿瘤大小、治疗时间以及淋巴结受累情况);胰腺癌(癌症手术、癌症的组织学或显微镜分析、肿瘤大小以及诊断时的年龄)。
尽管肿瘤大小等一些预测因素是癌症分期的一部分,但研究结果表明,还有更多因素影响癌症患者在疾病阶段之后的生存。
研究人员报告称,验证测试表明,该计算器对于所有3个癌症部位的生存率估算都“高度准确”。同时,这一“癌症生存计算器”的优势在于数据集更全面,而且使用了新的机器学习数据模型,处理速度更快,风险预测也更准。
医生在评估肿瘤患者预后时,常会用到一个词——5年生存率。这是一种统计指标,即某种癌症经过临床综合治疗后患者生存5年以上的概率。当然,任何概率都是相对群体而言,每个个体的情况不尽相同,可能出现奇迹,也可能留下遗憾。此次,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AI工具,采纳了更为全面的指标来评估患者的5年生存率。当然,评估患者能活多久应该不是最终目的,若能找到那些影响癌症患者生存期限的关键因素,或许能为更多人延长生命。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24/c14739-40101927.html
返回目录>>
最新研究发现新影像标志物,或助早期识别阿尔茨海默病高危患者
2023-10-24 中新网
中国医学专家通过与国际多中心、多学科交叉融合团队协作,揭示了脑室形态影响脑疾病发生的遗传机制。他们率先发现侧脑室下角体积增大是阿尔茨海默病可遗传的影像标记,可早期预测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
据悉,本次的研究结果有望辅助临床医生尽早识别阿尔茨海默病高危患者,尽早干预,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郁金泰教授团队的这项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人类行为》杂志上。据悉,他们的研究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五大队列6万余名参与者的遗传和神经影像数据基础上,阐明了影响脑室形态的遗传结构。
据郁金泰介绍,脑室形态变化反映了脑发育及老化过程,异常的脑室形态与多种神经及精神系统疾病密切相关。认知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双相情感障碍、重度抑郁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均可见脑室形态异常。因此,探索脑室形态的遗传结构可加深对脑疾病内在机制的理解,进而协助医生及患者早期诊断及治疗脑疾病,促进脑健康。
研究团队基于覆盖全生命周期的5个队列61974名参与者(年龄范围为9至98岁)遗传和神经影像数据,对侧脑室体积、侧脑室下角体积等进行分析,提出了可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的新影像标志物。
郁金泰说:“探索脑结构的遗传基础是非常有意义的,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脑疾病的内在机制,也有助于发现脑疾病影像标志物,促进脑疾病的早期诊断、预测、进展评估。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痴呆类型,侧脑室下角体积则是一种无创、价格低廉、极易评估的影像标记物。”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414e97584c0.html
返回目录>>
JCI:致癌物质的暴露或会促进癌细胞对免疫攻击变得更加易感
2023-10-23 生物谷原创
致癌物质的暴露与增强的癌症免疫原性密切相关,肿瘤突变负担的增加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新抗原被认为与致癌物质的暴露和癌症免疫原性有关,然而,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清楚致癌物质的暴露对于癌症的不依赖于新抗原的免疫学影响到底是什么。尽管人们普遍认为致癌物质是诱发癌症的罪魁祸首,但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题为“Carcinogen exposure enhances cancer immunogenicity by blocking the development of an immunosuppressive tumor microenvironment”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麻省总医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暴露于致癌物中或会增加癌细胞对免疫攻击的易感性。
癌细胞会产生肿瘤微环境,其中癌细胞会接管健康免疫细胞并促进癌症生长,研究人员推测,DNA突变的致癌物或许会增加机体对癌症的免疫反应,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检测了来自小鼠的乳腺癌细胞和来自人类的肺癌细胞,结果发现,当暴露于致癌物中时,这些细胞就无法产生免疫抑制性的微环境,从而就会增强免疫反应来排斥癌症。
致癌物质的暴露或会促进癌细胞对免疫攻击变得更加易感。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致癌物质会阻断免疫抑制性的肿瘤微环境,从而就会诱导具有抗肿瘤特性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这一研究发现或许指向了特殊的免疫因子,其或能被靶向作用从而来增加癌症患者接受免疫疗法的有效性。研究者Shawn Demehri博士说道,我们的研究发现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致癌物质的暴露不仅能通过增加肿瘤的抗原来增强T细胞的免疫力,还能改变TAM的分化,从而增强肿瘤的免疫原性。
尽管研究人员发现了首个与抗原无关的致癌物质暴露的下游免疫诱导途径,但他们的目标是探索其它可能有助于被致癌物质对癌症免疫原性进行转化的特殊途径,而这些途径或许也能被进一步用来改善癌症的免疫疗法。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致癌物质的暴露或会损伤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的发育,并表明了致癌物质和癌症免疫原性之间或许存在一种新型关联。(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Mei Huang,Yun Xia,Kaiwen Li, et al. Carcinogen exposure enhances cancer immunogenicity by blocking the development of an immunosuppressiv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23). DOI: 10.1172/JCI166494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3360e972941d.html
返回目录>>
Nature:γδ T细胞免疫识别及创新佐剂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2023-10-23 网络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1991492、82271887)等资助下,清华大学张永辉和湖北大学郭瑞庭等在γδ T细胞免疫识别及创新佐剂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膦抗原作为分子胶水连接BTN3A1-2A1活化Vγ9Vδ2 T 细胞(Phosphoantigens glue butyrophilin 3A1 and 2A1 to activate Vγ9Vδ2 T cells)”为题,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3-06525-3。
T细胞是现代免疫治疗的研究重点,主要分为αβ T细胞和γδ T细胞。传统的免疫治疗及疫苗接种策略主要利用αβ T细胞的功能,αβ T细胞受体(αβ TCR)特异性识别肿瘤及病原体的多肽抗原。γδ T细胞并不识别多肽抗原,但能识别肿瘤细胞及病原体产生的焦膦酸类代谢产物,称为膦抗原。这些特殊的脂类代谢产物膦抗原如何激活γδ T细胞,是T细胞研究领域长期未能回答的问题之一。目前围绕αβ T细胞的TCR-T细胞疗法仍面临各种挑战,而疫苗和佐剂的研发也未能充分利用γδ T细胞的响应机制。因此深入了解γδ T细胞的免疫识别机制将拓展免疫治疗和疫苗研发的策略和应用。
研究团队发现病原体(结核杆菌、疟原虫或真菌)分泌的外源性膦抗原或肿瘤细胞代谢积累的内源性膦抗原,充当了一种“分子胶水”,促进膦抗原递呈分子跨膜乳糜蛋白BTN3A1与BTN2A1在靶细胞(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内部的紧密结合,诱导了胞外的BTN3A1与BTN2A1表位暴露,进而与γδ T细胞受体(γδ TCR)有效结合,从而激活γδ T细胞(图)。这一发现解释了γδ T细胞具有“超强”免疫监视能力的原因,即在BTN3A1与BTN2A1蛋白的协同作用下,即使微量的膦抗原也能被γδ T细胞高效地“锁定”。团队进一步利用小分子探针、单细胞原子力显微镜等化学生物学和生物物理手段揭示了BTN3A1-膦抗原-BTN2A1的结合模式。
研究发现跨膜乳糜蛋白采取这种罕见的“由内而外”的信号传导模式帮助膦抗原激活了γδ T细胞,与传统的T细胞抗原识别模式截然不同,为γδ T细胞治疗带来了新思路,可以通过药物分子替代膦抗原,实现“分子胶水”的功能,为发展基于γδ T细胞治疗的小分子药物提供有效靶点,也为开发多重免疫应答的疫苗和佐剂提供新策略。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37f8e97444bc.html
返回目录>>
Sci Immunol:揭示肠道微生物组增强宿主机体免疫功能的分子机制
2023-10-23 生物谷原创
维持巨噬细胞的异质性是确保肠道组织稳态和宿主防御的关键,肠道菌群和宿主因子被认为能协同引导肠道中的巨噬细胞发育,尽管这种协作的确切性质、调节和位置目前研究人员尚不清楚。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Science Immunology上题为“Microbial energy metabolism fuels an intestinal macrophage niche in solitary isolated lymphoid tissues through purinergic signaling”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多伦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肠道的微生物群落是如何促进宿主机体免疫功能良好并帮其抵御有害病原体入侵的;这一研究结果或提出了关于单核细胞如何转化为巨噬细胞的重要见解,巨噬细胞在消除外来病原体并开启宿主机体的免疫反应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研究者Chiaranunt说道,我们体内存在着由细菌、真菌、病毒和其它微生物所组成的庞大生态系统,这一事实或许会重塑我们对人体的看法;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将注意力转向了巨噬细胞,其是一种关键的免疫细胞,能吞噬细胞碎片和外来病原体,并启动机体的免疫反应。研究者发现,肠道中单核细胞向巨噬细胞的转化过程既需要多种微生物群落,也需要名为CSF2的宿主因子,随后在一系列实验中,研究人员识别出了驱动巨噬细胞发育的微生物因子—ATP,其是一种在所有生命形式中都能被作为能量的特殊分子。研究人员还揭示了微生物和宿主因子如何共同作用来促进机体肠道更强大的免疫环境,肠道中驻留的细菌所产生的ATP分子能激活肠道中小的淋巴结样结构网络中的免疫细胞,随后这些细胞就会产生宿主因子CSF2,并刺激结构中单核细胞成为反应就绪的巨噬细胞。
进一步研究后,研究人员发现,从这一途径所产生的巨噬细胞往往具有较高的代谢能力,因此其就能产生很多名为活性氧的抗菌化合物,这些丰富的化合物反过来有助于免疫系统抵御肠道中微生物入侵者的能力。这或许是一种非常酷的研究发现,因为其提出了一种新的方式,即微生物代谢能直接影响免疫细胞的代谢,生活在我们体内和体表的微生物集合在机体健康和疾病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某些微生物组特征(比如一种微生物数量较多,而另一种微生物则数量较少)或许与机体多种健康结果相关,包括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情绪障碍再到癌症风险和对疗法的反应。
肠道是机体中最具活力的生态系统之一,因为从本质上来讲,你的体内还存在外部环境,免疫系统必须进行大量工作来在耐受有益微生物、食物和其它外部因素,以及能对抵御诸如沙门氏菌等病原体产生有效防御上保持平衡。目前,尽管其它研究也发现了微生物组和巨噬细胞发育之间的关联,但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揭示了肠道菌群是如何诱发白细胞来转变成巨噬细胞的,CSF2的识别或许就使其能作为一种关键因子,从而也凸显了CSF2靶向性疗法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性肠病患者中调节机体免疫反应的潜力。
最后研究者表示,本文研究结果距离我们理解微生物群落的“生化语言”又近了一步,而为这种语言汇编一本全面的词典或许也能帮助研究人员解释肠道微生物何时以及为什么会使用友好和冒犯的信息来与宿主机体的免疫系统进行交流沟通。(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PAILIN CHIARANUNT,KYLE BURROWS,LOUIS NGAI,et al. Microbial energy metabolism fuels an intestinal macrophage niche in solitary isolated lymphoid tissues through purinergic signaling, Science Immunology (2023). DOI:10.1126/sciimmunol.abq4573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0f8e9635269.html
返回目录>>
Cancer Cell:肿瘤内细菌通过产生乳酸,增强癌症治疗耐药性
2023-10-24 生物世界
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在 Cancer Cell 期刊发表了题为:Tumor-resident Lactobacillus iners confer chemoradiation resistance through lactate-induced metabolic rewiring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产生乳酸的肿瘤内细菌驱动了对放射治疗的耐药性,这表明存在于各种癌症中的产乳酸的细菌可作为新的癌症治疗靶点。
具体来说,这些产乳酸的惰性乳杆菌(Lactobacillus iners)启动了癌细胞使用乳酸而不是葡萄糖作为燃料的生长和增殖,从而改变放射治疗后的氧化应激信号通路,从而抵抗治疗。
宫颈癌是一种与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密切相关的癌症,其与肛门癌和头颈癌其起源方式相同,并在镜检和基因组水平上类似,这些类型的癌症通常使用不同剂量的放射治疗。
宫颈癌通常对治疗反应良好,但也有些患者会产生耐药性。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探索了肿瘤微生物组在驱动不同反应中的作用。他们使用微生物组测序,靶向细菌培养和体外模型来研究肿瘤微生物组。研究团队对2015年9月支2022年3月之间接受化疗的101名宫颈癌患者进行了大规模测序分析以及肿瘤驻留细菌的靶向培养。
研究团队发现,即使排除已知的临床危险因素、肿瘤和患者血液中的肠道微生物组因素和免疫环境因素,惰性乳杆菌(Lactobacillus iners)也与放射治疗反应差、无复发生存率(RFS)和总生存率(OS)降低有关。
惰性乳杆菌(Lactobacillus iners)是一种发酵细菌,其产生乳酸作为代谢的最终产物。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发现肿瘤内的惰性乳杆菌产生L-乳酸(乳酸的旋光异构体,也是乳酸在体内的主要类型),而癌细胞利用L-乳酸代替葡萄糖来促进代谢循环,并对抗放射治疗后发生的氧化应激。
此外,肿瘤中乳酸水平和乳酸脱氢酶(LDH)的表达已经被证明与多种癌症类型的侵袭性肿瘤生长和低生存率相关。
研究团队进一步证实,在体外将产乳酸的惰性乳杆菌(Lactobacillus iners)引入癌细胞,能够诱导对癌症放疗和化疗的耐药性,导致癌细胞代谢的重新连接,以使用增加的乳酸。研究结果还显示,惰性乳杆菌在肿瘤内部具有在健康者体内不存在的功能,这表明这些细菌本身的一些变化可能在癌症发展之前就发生了。
虽然这项研究的重点是惰性乳杆菌(Lactobacillus iners),但研究团队还观察到了在身体其他部位共生的基因组相似的产L-乳酸的乳酸菌也与结直肠癌、肺癌、头颈癌和皮肤等多种癌症的低生存率显著相关。
目前,研究团队正在开发新的方法,以特异性靶向这些肿瘤内细菌,包括局部应用以递送抗癌药物,改善各种癌症类型的患者预后。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结果表明,肿瘤中的乳酸菌可以通过代谢产物改变肿瘤代谢和乳酸信号通路,引起癌症的治疗耐药性,也提示我们,肿瘤中的乳酸菌有望成为各种癌症的治疗靶点。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c3c3e9758578.html
返回目录>>
微生物传感器:为地球健康“把脉问诊”
2023-10-24 科技日报
美国微生物学会指出,科学家可以对微生物做一些巧妙的事情,例如改造细菌的细胞,使其能够感知特定化合物的存在并发出特定信息,采用如此方法得到的全细胞生物传感器可在环境和医学等多个领域“大展拳脚”。
让细菌“说”出其所见所感
全细胞生物传感器是合成生物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其以微生物细胞作为敏感元件,将收集到的相关信号转化为可读信号,可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物监测、食品安全检测以及疾病诊断等领域。
英国莱斯大学生物科学教授卡洛琳·阿乔·富兰克林博士的合成生物学实验室正在开发此类微生物传感器。她解释称,为了生存,细菌需要知道周围发生了什么。细菌身上携带很多传感器,这些传感器不仅能感知周遭环境,还会指导细菌做一些事情。科学家希望利用细菌的这些自然反应,让细菌告诉人们它们的所见所感。
尽管有无数种方法可以制造全细胞生物传感器,但基本原理大同小异: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对细菌细胞编程,使其能识别特定分子并产生可测量的信号。全细胞生物传感器通常被设计为只有当其目标分子存在时才能工作,这种调谐特异性和灵敏度的能力使微生物传感器成为有前途的分析工具。
在环境和医学领域发挥作用
在环境方面,全细胞生物传感器可以洞察土壤中的营养水平和有机化合物,为作物生长提供信息,还可以指示潜在问题化合物的存在和浓度。
例如,卡洛琳团队与莱斯大学科学家合作开发了一种可以检测硫代硫酸盐的生物传感器。硫代硫酸盐可以用作饮用水和废水的脱氯剂、杀菌剂 ,但其过量可能导致藻类大量繁殖。大多数生物传感器都依赖于报告基因的转录来产生信号,这需要长达30分钟的时间以及大量细胞能量。为优化这一过程,团队在大肠杆菌内创建了一个合成电子传输链。来自硫代硫酸盐的电子穿过这个合成链,撞击电极,在一分钟或更短时间内产生电流。
卡洛琳指出,有了这项技术,科学家有机会对环境毒素的意外释放作出快速反应,从而减轻生态影响。
除对营养物质和有毒化合物作出反应外,微生物传感器还可以对其他细菌作出反应,从而探测到致病微生物的信号,以帮助诊断感染。今年8月10日,《科学》杂志刊登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科学家通过对贝氏不动杆菌进行巧妙改造,让基因工程菌能够发掘癌症细胞的存在。据了解,这是全球首次通过基因工程菌检测到癌细胞的实验研究。
尽管这项技术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但研究者坚信,这项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癌症检测,还能用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为医学的未来铺就了崭新的道路。
此外,科学家们还创造了可摄入人体内的微生物传感器,其可以检测肠道中的出血或炎症生物标志物,以监测肠道健康,而且这些内部微生物设备发出的信号可以传输到手机等外部设备,以便于数据收集和分析。
安全使用是关键
人们现在已经拥有用于监测土壤或诊断疾病等任务的工具和技术,为什么要使用微生物传感器呢?卡洛琳指出,当涉及到化学特异性时,微生物传感器能大放异彩。
此外,微生物传感器也可以部署在环境中,而不会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物理破坏(如改变土壤的景观)。另一个好处是,微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和储存相对便宜,因此在资源匮乏传统传感器无法获得的地区,比如地球上的偏远地区或在其他星球上,它们都能够“挺身而出”。
卡洛琳表示,随着该领域的不断发展,微生物传感器有望成为常见的分析和检测工具,但其还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微生物设备不能也不应该在没有限制的情况下释放到环境中。卡洛琳强调,应在物理上(如将微生物限制在某种胶囊或基质中)和生物化学上(如果它们以某种方式逃脱了物理约束,将不再复制或具有代谢活性)控制微生物。此外,研究人员还需要与公众和政策制定者接触,以了解和解决围绕微生物传感器的产生和部署的问题。
卡洛琳强调称,理想情况下,未来的微生物传感器不仅能感知,还能作出反应,也就是说,其不仅可以检测污染物的存在,还可以降解污染物。毕竟,这是细菌的自然行为:它们感知威胁并应对它。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24/c14739-40101931.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市场监管总局:构建适老家电国家标准体系
2023-10-24 光明日报
老年人的生活离不开家用电器,家用电器的适老化改造意义重大。市场监管总局23日发布消息称,近年来,该局积极发挥标准引领作用,适应“银发”需求,强化适老化改造标准供给,制定并发布《适用于老年人的家用电器 通用技术要求》《用于老年人生活辅助的智能家电系统 架构模型》《用于老年人生活辅助的智能家电系统 通用安全要求》等适老化家电国家标准,基本构建了适老家电产品及系统的国家标准体系的基础架构。
据介绍,在通用技术要求方面,国家标准规定了器具的发热、非正常工作、稳定性、电源连接和外部软线等电器安全与安全操作要求,及控制键、门、盖、抽屉、手柄、信息呈现等易用性要求。在架构模型方面,国家标准以老年人用户多样性和所需辅助水平等级为基础,提出辅助老年人生活的智能系统架构三维模型,并给出“具有药品存储和提醒功能的智能冰箱系统”“具有跌倒探测和告警功能的智能热水器系统”“基于智能电视的语音辅助系统”等具体用例。在通用安全方面,国家标准规定了针对老年人的智能系统安全要求,提出了风险管理的基本思路。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认知特征,强调易操作、容错性等人机交互方面的要求,有效保障老年人使用产品和系统时的安全性。
适老家电产品和居家养老生活辅助的智能家电系统等标准的实施,为我国适老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方向和依据。市场监管总局表示,将引导企业依据标准中提出的安全、易用、无障碍等理念和要求,提升现有产品的通用性、兼容性水平,开发更安全、易操作、更适用于老年人消费群体使用的产品,满足老年人群体需求。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24/c14739-40101940.html
返回目录>>
环环相扣压实校园食品安全责任(民生观)
2023-10-24 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校园食品安全责任链条上,必须分清相关主体职责,环环相扣,压实责任,把“四个最严”要求落实落细落到位
近期,一些地市相继发生校园食品安全事件,国务院食安办公开约谈当地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提醒加强校园食品安全工作。
在校园食品安全责任链条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相关主体:学校、教育部门、食堂承包者、食品供应商、市场监管部门等。必须对其分清职责,环环相扣,压实责任,才能把“四个最严”要求落实落细落到位。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七条明确规定了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中用餐单位及其主管部门食品安全责任,并确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校园食品安全问题,校方是“第一责任人”。回顾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案例,主要原因是学校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比如,学校对食堂承包经营企业的管理责任不到位,环境卫生、加工制作等不符合餐饮规范要求等。必须督促学校严格执行校长负责制、学校相关负责人陪餐制度,依法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认真执行相关法规和标准,严防严控食品安全风险。
校园食品安全问题,主管部门要承担起行业管理责任。教育部门要加强对承包经营企业、校外供餐单位的日常管理,加强校园食品安全工作指导和评价考核。
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属地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执法。一些地方市场监管部门监督检查力度不够,开展风险排查不深不细,致使校园食品安全潜在风险长期未得到消除。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大对学校食堂、校外供餐单位的监督检查和监督抽检频次,督促整改问题,严惩违法行为并予以曝光。
此外,此次约谈有这样几个关键词体现了国务院食安办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的决心。首先,约谈对象是市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更能引起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落实“地方政府负总责”,统筹各种资源,指导、督促和帮助学校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其次,采用约谈的形式,双向沟通交流,既督促履责,又了解困难,给予靶向指导。最后,强调公开约谈,而不是闭门约谈,引入新闻监督和社会监督,营造社会共治氛围,发挥警示作用。
织密校园食品安全网,下大气力共治食品安全,需要相关方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唯有此,才能让师生吃得放心,让家长觉得安心。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24/c14739-40101885.html
返回目录>>
湖南推出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新举措
2023-10-24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长沙电 (记者颜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行6S管理,开展村卫生室门诊统筹医保报销,主动联系和动态服务重点人群,提供“先诊疗、后结算”一站式服务……重点围绕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开展巡回医疗、优化门诊服务等十个维度,湖南省近日推出二十条便民惠民服务举措,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根据近日印发的《湖南省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湖南省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牵头的三级、二级医院预留至少20%的门诊号源,优先向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为辖区常住居民提供上级医院专科门诊预约服务。二十条举措还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延时、开展巡回医疗、推动家庭医生主动联系和服务签约居民等。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24/c14739-40101897.html
返回目录>>
学校体育应为学生健康而幸福的人生奠基
2023-10-24 光明日报
中考体育改革后,多个省区市四、六、八年级体质健康测试占据一定分数且计入中考成绩已进入议程。时下正值秋季学期,全国各地陆续开展中小学生健康体质监测活动,部分地区开始尝试以过程性、增值性评价手段测试学生体育成绩,增加过程性测试分数在学生日常考试、升学测试中的占比。例如,北京中考体育改革今年迎来新变化:北京四年级、六年级、八年级的学生将统一按要求,分层级、分时段、分内容地参加中小学体质健康测试统测。该统测成绩将作为过程性考核成绩,被记入学生中考体育总成绩。在全国范围看,不仅是北京,其他如上海、天津、云南、广东等地,体育中考开展过程性体质监测已成为常态。
过程性健康体质监测给学校体育工作注入了“强心剂”,提高了学校、家长及社会对体育的重视,对促进学校体育评价、家庭体育锻炼和社会营造体育氛围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学校、家长及社会为取得中考体育高分才重视体育的现象,容易产生功利化、应试化和短视化的倾向,偏离体育“以考促学”“以体育人”的初衷。
体测成绩将纳入中考体育总成绩,这根“指挥棒”也引发了一些人体育锻炼动机的功利化。在中考、高考“指挥棒”影响下,学校、家长、学生会“精准应试”,“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练什么”“考什么、补什么”。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如果老师以教授中考体育应试项目的技能和技巧为主,学生便得不到全面的体育锻炼。而一些家长带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带着体测中“得优良、得满分、能加分”的功利目的。在“只要考试、必有培训”的惯性力量下,许多校外培训机构迅速开设各种应试速成班,针对性开展与体测相关的体育项目培训,满足部分家长在短期内让孩子得高分、得满分的心理需求。这不仅无助于学生找回体育的乐趣,更无益于身体健康,有悖于学校体育的目标。
依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初中男生身体素质测试项目共五项,包括:50米、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1000米。女生身体素质测试项目包括:50米、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800米。由于测试项目设置相对固定,导致部分学生只对标国家规定测试项目进行密集的、机械的、重复的训练。有些教练、家长因为担心学生某一项运动成为考试的“短板”“弱项”,影响总体体育成绩,往往采用单项集中“魔鬼式”训练的方式,引导孩子进行考前超负荷的强化训练。这会给孩子的身心造成极大压力,引起他们对学校体育的逃避感和厌恶感。
考前临时突击式训练容易导致体育锻炼效果的短视化。过程性健康体质监测的出发点在于推动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更加长效,但在现实中,一些家长给孩子选择参加考试项目速成班、临时提升班、私教课、一对一辅导等,多是存在一种“临时抱佛脚”的心理。这容易造成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上升的假象和学生体质“停考即下降”的隐患。相关监测数据显示,凡是在国家规定考试的学段,体质健康数据普遍呈上升态势,但过了考试学段,体质健康数据又开始断崖式下降,出现明显的“下降拐点”。根据教育部等六部门组织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学生机能、体能一般在中考期间达到最高水平,之后会呈现总体下滑态势。而且这种短期内训练提升的方式也极易造成运动损伤,极端情况下还存在影响学生不能准时参加现场测试的隐患。这与部分学校体育没有培养起学生长期的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和习惯是紧密相关的。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在于育人。学校体育不只是“身体教育”,更是“生命教育”,是塑造一个人的品格、保障生命安全、让人生更有质量、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重要教育方式。在学校体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身健体是基础,铸魂育人是关键,二者不可偏废。体育评价改革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终落脚点不单是对体质健康水平的评价,更是对完整的人的核心素养关键要素的评价。
首先,要扭转功利化的评价观念,学校体育作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为学生健康而幸福的人生奠基。无论是学校体育评价改革,还是中考体育考试中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环节,目的都不是让学生以应考应试的心态看待、参与体育,更不能将体育锻炼当作中考、高考的“挣分机”,而是以考促学、以考促练,督促孩子参与学、练、赛的各项活动,形成运动能力,养成锻炼的习惯,塑造良好的品格,为健康而幸福的人生夯实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改变应试化的评价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在学校体育中的主体性。一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考虑时代发展的新方向、新要求,充分发挥体育在“五育”并举中的独特功能,达到以体树德、以体增智、以体促劳、以体育美,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够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二是坚持以“健康第一”为引领,要求学校体育把学生的健康放在首位,紧紧围绕学生健康设计、实施和评价学校体育的质量。三是坚持以“开足开齐上好体育课”为底线,聚焦“乐、动、会”体育学习评价,聚焦“知、能、行、健”的学业质量评价,以学生运动能力等核心素养关键要素为抓手拓展学生体育评价的内容及方式。
最后,要超越短视化的应急心理,建立“体育为人的健康幸福人生奠基”的坚定信念。体育评价重在引导,一定要以强身健体为核心,同时重视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关注其心理、人格、意志品质的培养。在评价过程中,强调“立德”与“树人”辩证统一,“育体”与“育心”互补兼顾,“健康”与“幸福”同向互生,在终生教育引领下,建构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开展学校体育系列育人活动,满足学生长期的发展需求,成就学生的幸福人生。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24/c14739-40101951.html
返回目录>>
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国际论坛)
2023-10-24 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10月24日世界脊髓灰质炎日到来之际,签署援巴基斯坦脊髓灰质炎疫苗项目立项换文写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务实合作项目清单,表明中国携手各方根除脊髓灰质炎、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决心。
在我们的孩提时代,脊髓灰质炎是令人胆战心惊的疾病。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出现使病例大幅下降。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病毒仍在125个国家肆虐,每天有上千名儿童因脊髓灰质炎侵袭而罹患残疾。
过去30多年来,人类在根除脊髓灰质炎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展现了合作的力量。1988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决议,成立消灭脊髓灰质炎领域最大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和最具代表性的多边机制——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倡议(GPEI)。此后,世界卫生组织、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等GPEI的6个核心伙伴与各国政府密切合作,扩大了对脊髓灰质炎的监测范围,提高了脆弱社区的疫苗可及性,并将接种纳入各国的免疫规划。迄今,全球脊髓灰质炎病例下降了99.9%。我们有幸参与并见证了这一历史进程,深知每一步的艰辛与不易。
如今,全球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仅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流行,今年新增病例不足10例。然而,病毒无国界。只要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还存在,整个世界就可能处于危险之中。每年全球仍有4.5亿儿童需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消耗了各国大量宝贵的医疗资源。
根除脊髓灰质炎关乎人类的整体命运,是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一步。世界距离根除脊髓灰质炎的目标从未如此接近,但机会之窗正在逐渐关闭。过去几年,受新冠疫情、气候变化导致的自然灾害以及地区冲突等造成的影响,疫苗接种率大幅下降,病例数量有所抬头。如不一鼓作气加以根除,脊髓灰质炎病毒可能会卷土重来。
面对挑战,GPEI领导全球伙伴达成共识,制定了《2022—2026年消灭脊灰战略:履行承诺》,描绘了实现目标的路线图。中国可以为实现有关目标作出重要贡献。阻断脊髓灰质炎病毒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传播,需要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政府、GPEI等全球伙伴采取紧急应对措施。中国多次强调与阿富汗开展医疗领域合作的重要性,并将为巴基斯坦提供脊髓灰质炎疫苗援助。这些举措有助于全球尽快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
持续支持GPEI增强脊髓灰质炎实验室网络的覆盖和监测能力是遏制疫情的关键,中国可以为全球加强科学监测、及时发现和应对疫情作出贡献。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世卫组织等全球伙伴的支持下,中国建立了国家脊髓灰质炎实验室网络。经过多年建设,该网络持续高水平运行,具备对疾病暴发做出即刻响应的能力。中国通过与世卫组织的合作,在GPEI的全球监测网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可以在脊髓灰质炎疫苗和工具的研发生产领域发挥优势。中国研发和生产的3款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产品已通过世卫组织的预认证,为填补全球供应缺口和丰富疫苗市场的选择作出了重要贡献。最近,中国疫苗企业在开发新一代脊髓灰质炎疫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疾病快速检测和诊断工具的创新上,中国也有独特优势。这些都为全球加速消灭脊髓灰质炎带来了希望。
世界从未如此接近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未来几年正是关键时刻。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伙伴的积极行动,将会加速人类改写历史的进程,让脊髓灰质炎成为继天花之后从地球上消失的第二种人类传染病。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24/c14739-40101886.html
返回目录>>
花粉季延长,过敏性鼻炎患者需注意防范
2023-10-23 新华社
秋季在室外尤其绿植多的地方出现过敏症状,不一定都是花粉过敏,也可能是霉菌诱发的过敏性鼻炎,因为霉菌在有泥土和植物的地方浓度很高。
鼻痒、鼻塞、流涕、打喷嚏……过敏性鼻炎发作令人苦不堪言。专家表示,夏秋花粉诱发的过敏性鼻炎已过高峰期,但由于今年秋季花粉季延长、花粉致敏性更强,有过敏性鼻炎史的患者仍需注意防范。
“秋天的花粉过敏原以杂草花粉为主,蒿草、葎草、豚草等的花粉颗粒较小,容易借助干燥的空气四处飘散。”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重庆市人民医院过敏反应科主任医师周维康介绍,当空气干燥、相对湿度低于50%时,有二三级风力的条件,会更适宜杂草花粉传播。
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会长尹佳介绍,全球变暖、温室效应会导致花粉季延长、花粉产量增加、致敏能力增强。今年夏秋季节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的暴雨洪涝可能使喜欢潮湿环境的葎草生长旺盛,花粉季延长,九、十月份北方地区大量葎草花粉播散,容易引起严重的过敏性鼻炎甚至过敏性哮喘。
“目前,夏秋花粉诱发的过敏性鼻炎高峰已过,但由于花粉季延长,仍有一些人有症状。”尹佳说,此外,秋季在室外尤其绿植多的地方出现过敏症状,不一定都是花粉过敏,也可能是霉菌诱发的过敏性鼻炎,因为霉菌在有泥土和植物的地方浓度很高。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秋季过敏性鼻炎?专家建议,户外归来时,可用盐水或清水冲洗鼻腔及面部;关注室内空气质量和湿度,必要时可以使用加湿器;坚持适当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定期清洁家居环境,常打扫尘螨和花粉聚集的地方。
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住院医师孙晨介绍,对于过敏性鼻炎患者而言,避免接触过敏原是最基础、最有效的治疗方式;其他治疗方式包括系统应用抗组胺药、使用含有皮质类固醇或抗组胺成分的鼻喷剂等。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IHNNHNSE0038804V.html
返回目录>>
吸氧比喝咖啡还提神?没生病能吸氧吗?
2023-10-23 新京报
从某种意义上讲,吸氧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能够延长皮脂腺汗腺细胞的寿命;对人体免疫功能也有好处,能够增加人体免疫物质的活性。
近日,有关“吸氧比喝咖啡还提神”的话题引发热议。一些制氧仪或高原氧气瓶的商家宣称,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职场高压都可以吸吸氧。北京市隆福医院呼吸内科主治医师许竞表示,不建议消费者自行吸氧,是否有吸氧的需求要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
“氧疗一般都用于患病人群,如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病时如果处于缺血缺氧状态是需要吸氧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如患有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间质纤维化等,患者的肺泡氧分压比较低,通过吸氧可以提高血氧浓度,改善病情。部分糖尿病患者组织细胞处于缺氧状态,吸氧也有一定好处。另外,一氧化碳中毒、气性坏疽的患者,无法通过简单的吸氧缓解,可能还需要高压氧治疗。”许竞表示。
“从某种意义上讲,吸氧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能够延长皮脂腺汗腺细胞的寿命;对人体免疫功能也有好处,能够增加人体免疫物质的活性。”许竞指出,但不建议健康人群通过吸氧来获得治疗益处。如果存在熬夜、疲乏、亚健康的情况,也建议前往医院经过专业的评估,看是否有吸氧的必要。
许竞表示,健康人群体内的循环肺功能是正常的,不需要额外进行吸氧。吸氧会导致鼻黏膜干燥,长时间高浓度吸氧,还可能出现氧中毒。氧中毒的表现包括胸痛咳嗽、呼吸困难、感觉异常,还会出现头痛、恶心、肢体麻木、口唇抽搐等情况,严重的还会出现双肺渗出或纤维化的改变。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IHNNHR8200388051.html
返回目录>>
今日霜降 专家支招这样养生
2023-10-24 人民网
今日,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霜降。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那么,此时我们该如何养生呢?就此人民网记者采访了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任亚锋。
慎起居
霜降时节,气候转凉,要早一点睡觉,以顺应阴精的收藏;又要早一些起床,以顺应阳气的舒长。
防秋燥
霜降之时,秋燥更加明显,人体易出现口干咽燥、咳嗽少痰、咽喉干痛、鼻干唇燥、皮肤干裂、便秘等情况。可以适当多食用甘寒汁多的食物,如梨、柚子、甘蔗、香蕉、柑橘等水果,蔬菜可多食胡萝卜、冬瓜、银耳、莲藕等。另外,可以白天喝淡盐水,晚上喝蜂蜜水,以补充人体水分,缓解秋燥造成的各种症状。
防秋郁
霜降时节,天气渐冷,草木枯黄,人们往往触景生情,情绪容易变得低落、消沉,甚至抑郁。此时宜动不宜静,应多进行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照射,有助阳气生发,转移低落情绪。另外,可用中药代茶饮,选适量甘草、小麦、大枣,泡水后口服,以解郁润燥,安神健脾。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24/c14739-40102134.html
返回目录>>
一入秋就猛掉发 撤退的发际线还有救吗?
2023-10-24 北京青年报
入秋后,不少人发现自己的头发掉得更厉害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脱发也挑季节吗?什么情况才算真正意义上的脱发,每天掉多少头发尚属于正常范围?今天,皮肤科医生教大家如何“头顶焦虑”。
秋季掉头发是有点道理的
从日常皮肤科门诊就诊的脱发患者数量来看,脱发没有特别明确的季节性。
不过,曾经有一项对健康人群的头皮毛囊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健康人群中,处于休止期毛发的比例在7月份会达到全年中的一个小高峰。这部分处于休止期的毛发在休止期结束(2-3个月后)会脱落,按时间推算,正好是到了秋季。
所以,一部分人秋季脱发加重,可能是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
每天掉发100根不算啥
脱发是指头发脱落的过程和症状,头皮毛囊存在正常周期,包括生长期(2-8年)、退行期(2-8周)、休止期(2-3个月)和脱出期。所以,一定程度的脱发是正常生理过程。
我们日常所关注的脱发通常指的是异常性的脱发。异常性的脱发有不同类型,例如斑秃、雄激素性脱发或者休止期脱发等。
每天脱发100根,算多吗?根据脱发临床分级量表将脱发的数量分为6个等级,1级为10根毛发/日,2级为50根毛发/日,3级为100根毛发/日,4级为200根毛发/日,5级为400根毛发/日,6级为750根毛发/日。1-3级的脱发是正常程度的,如果达到4级以上,甚至到了5、6级,这时会认为是脱发过多。
所以,每日脱发量平均100根以内为正常程度,不用过度担忧。如果每日脱发量平均超过200根,需要注意可能存在脱发过多。
这才是脱发的主要原因
不同类型的脱发病因不同,其中,雄激素性脱发的发病率最高。
雄激素性脱发 其表现为缓慢进展的模式性脱发,男性表现为额颞部和头顶部脱发;女性为头顶中线附近头发明显稀疏。雄激素性脱发的病因是多方面的,目前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和雄激素在发病中占有决定性因素。毛囊周围炎症、生活压力增大、紧张、焦虑、不良生活和饮食习惯等因素,均可加重雄激素性脱发的症状。
休止期脱发 主要特征是急性或慢性头发脱落增加。受影响的因素较多,包括生理因素、发热、应激、药物、内分泌、器官功能障碍、毛发周期紊乱、营养及局部因素等。
新冠感染也是休止期脱发的一个重要诱因,原因可能为缺氧、炎症、代谢异常及药物等。新冠后的脱发一般发生在感染后的1-2个月,脱发一般会持续2-3个月,通常是自限性的,诱因消除之后,头发将会恢复生长,如果脱发量比较大,大约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恢复外观。
规避诱因防脱有方
出现脱发应该怎么办?在健康人群当中,从医疗角度来说,没有推荐的生发方法,更多的还是尽量避免脱发的诱因。
正常的作息、良好的生活及饮食习惯、疏解情绪压力等,对于防脱发是有帮助的。
如果出现异常脱发的情况,应及时就医,经过医生综合评估后,有针对性地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如:解除诱因、等待自愈,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应用外用药物、进行局部或系统治疗等。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24/c14739-40101974.html
返回目录>>
大妈水肿 “元凶”是药
2023-10-24 北京青年报
王大妈患有高血压,由于血压居高不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建议她改用硝苯地平片。服用该药后,血压基本正常,但是却引发了双下肢水肿的症状。为此,王大妈去三甲医院心内科诊治。医生了解王大妈的用药情况后指出,“元凶”是长期服用硝苯地平片,为药物性水肿。
降压药把脚踝吃肿了
硝苯地平是第一代钙拮抗剂,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畅销的药物之一。该药起效快,价格方面也有优势,是抗高血压、防治心绞痛临床常用药物。但是,硝苯地平的不良反应发生频率较高,主要表现在头晕及头痛、发热感、面朝红、脚踝水肿等。造成脚踝水肿不良反应的原因是硝苯地平因扩张全身血管,特别是小血管,可致外周组织水肿,包括脚踝部位。
由于硝苯地平不良反应的个体差异很大,大部分人感觉轻微,可以忍受。且不良反应一般在用药后一周左右出现,以后逐渐消退,一般不良反应发生后不需停药。可有些人不良反应感觉较重,而且较长时间持续,尤其是一些患者在服用硝苯地平后,脚踝水肿不易消除。
医生解释说,水肿是一种临床上的常见症状,多为疾病所致,但有些药物也可引起水肿,硝苯地平就是其中之一,医学上称为药物性水肿。
消肿也要注意不良反应
临床认为,硝苯地平导致脚踝水肿与药物剂量大小有关。服用硝苯地平剂量小,脚踝水肿发生率也相应较低,因此服用硝苯地平应从小剂量开始。
除此之外,还可联合服用小剂量利尿剂。不过,利尿剂有可能导致其他不良反应,如噻嗪类利尿剂慎用于妊娠、低血钾、高尿酸血症及明显肾功能不全患者;速尿类强效利尿剂慎用于低血钾等电解质紊乱者;保钾利尿剂慎用于妊娠、哺乳者;保钾利尿药禁用于肾衰竭、高血钾患者。
高血压患者也可以将硝苯地平片换成络合喜或者别的钙离子拮抗剂降压,如果降压效果不理想,在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可以加替米沙坦协同降压,并对肾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这几类药也能引起水肿
药物性水肿常被人们所忽视。除了抗高血压药硝苯地平,还有一些常用药物也会引起水肿。
非甾体类抗炎药 该类药物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引起水钠潴留,造成水肿。吲哚美辛、布洛芬、萘普生、双氯芬酸、美洛昔康可引起下肢水肿。长期大剂量服用阿司匹林也可引起水肿。此类药物应避免长期大剂量应用。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如氢化可的松、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龙、地塞米松等,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水盐代谢紊乱,使肾小管对钠离子重吸收增加,导致水钠潴留,长期使用后可出现上半身水肿性肥胖。
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 胰岛素引起的水肿多发生于开始治疗阶段,常见于面部和双下肢水肿。口服降糖药,如胰岛素增效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可引起轻到中度水肿,并伴有体重增加。
氯丙嗪类药物 这类药物会使体内排钠减少,导致水肿。
肿起来了要先排查原因
一旦发生了药物性水肿,应先就诊进行水肿原因排查。药物性水肿一般于用药后发生,轻度的药物性水肿通常不用治疗,一般在停药后会逐渐消失。其主要表现为局限性水肿,如下肢、面部水肿,严重者会出现全身水肿。水肿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生冷、肥腻及海腥等发物。浮肿尿少期,可给无盐饮食;肿消后,给予低盐饮食。脾虚湿困者,给予健脾利湿类食物。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24/c14739-40101967.html
返回目录>>
记者调查失能老人照护难题:家有失能老人,看护令人崩溃
2023-10-23 法治日报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当代老年人的追求和期盼。然而,有很多老年人因疾病、事故等原因,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即失能老人,他们不仅自身陷入养老困境,也给整个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根据全国老龄委公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60岁以上失能老人超过4200万人,约占老年总人口比例的16.6%。《中国养老服务蓝皮书(2012—2021)》预计,到2030年我国失能老人总人口还将大幅上升。
失能老人及其家庭陷入了怎样的困境?如何保障失能老人合法权益,让他们活得更有尊严?怎么破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难题?在重阳节来临之际,法治经纬版推出关注失能老人专版,从法律政策层面探索破题之道,敬请关注。
到今年10月,广西南宁居民刘韬(化名)的父亲已经偏瘫4个月了,加之先前生病脑子有点糊涂,这段时间的看护让全家人差点崩溃。
“告诉他上厕所前记得叫人,每次都是拉完了才说或者根本不说,衣服、床单、隔尿垫,每天都得换洗好几遍。特别是到了晚上,身边不能离人,一会儿说自己腰酸背痛要躺着,一会儿又要坐起来,脾气也变差了,身边放的东西都被他拿起来砸了。”刘韬说,因为自己要上班,白天一般是母亲照顾父亲,晚上的活就落在他和老婆身上,一家人齐上阵感觉都不够,“搞得都快精神衰弱了”。
“有时候自己情绪很差很烦躁,也对父亲说过重话,说完了又觉得他很可怜自己很愧疚。”刘韬说,没办法,日子还得继续,照护还得继续。
像这种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称为“失能老人”。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6项指标,一到两项做不了的定义为“轻度失能”,三到四项做不了的定义为“中度失能”,五到六项做不了的定义为“重度失能”。
《法治日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失能老人往往难以独自生活,需要长时间的人力、物力、耐心与陪伴,家人奔波照料、经济负担加重,“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成了不少家庭面临的难题。
耗费精力花销巨大
造成家庭沉重负担
一个失能老人,可能给家庭造成多大的负担?对于这个问题,来自安徽宿州的王芳(化名)深有体会。
“我父母有6个孩子,我们兄妹6人照顾一个患有老年痴呆的父亲,最后还是没坚持下来。”王芳说,父亲刚神志不清时,因为自己没有工作,照顾父亲的重任主要落到了她头上,其他兄弟姐妹每个月会各给她800元,白天她负责父亲的吃喝拉撒,晚上其余5个人一人一晚陪老人,半年过后,“我们6个人实在撑不住了”。
“就跟婴儿一样,听不懂你说的话,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懂自己吃饭,喂饭全靠哄,不注意就会全吐出来;正换成人纸尿裤的时候他尿你一手,刚洗完屁股又会拉你一身,然后又得把衣服脱掉重新洗。”王芳说,这只是冰山一角,日常生活中的不便还有很多。而这样的失能老人,24小时离不开人,烦心事每时每刻都有,晚上陪护的人,几乎通宵无法睡觉。
“长期这样下来,尤其是我,精力根本不够用。其他兄妹白天要上班,晚上这么折腾也影响工作。万般无奈下,只得找了个上门服务的养老护理员,一个月要6000元。又担心护理员对老人不好,所以我们几个谁只要有空,还是会尽量来老人身边看着。”王芳说,算上平时看病、买菜等各种费用,每个月的支出太高了,这让本不富裕的一家人又有些撑不住,两个月后,兄妹6人又回到了之前照顾老人的模式。
“护理员离开家的那天,父亲居然拉着他的手不让他走,那个渴望的眼神到现在想起来我还会心疼。”王芳叹口气说道,“没办法,慢慢熬吧。”
宿州市一家养老机构的负责人童女士告诉记者,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和失能、半失能老人之间的护理费用差距特别大。
“在我们这,能够自理的老人,上门看护费用一个月2500元,如果是半失能或失能老人,费用为每月4000元至6000元。”童女士说,住养老院的老人收费要比上门看护低些,因为一个护理员至少可以看两个老人,但失能老人至少也要每月三四千元,“对于我们这种小城市的人来说,每月三四千元的费用已经超过很多工薪阶层的月工资,因此很多家庭不得不选择居家照顾失能老人”。
这个费用在大城市更高。
10月19日,记者来到天津市河东区一家公建民营的医养结合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看到,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托养价格是每月4000元,不能自理的老人为每月5500元至6500元。而在其不远处的另一家私营中端养老院,失能老人的收费标准从每月4980元(3人间)到8200元(单人间)不等,专护的价格为每月1.8万元。据公开资料,在北京、上海等地,私营养老院的收费动辄每月上万元。
来自江苏南京的刘冉(化名)3年前曾开过一家低价养老院,老人的平均收费在每月2000元至3000元,但只经营了两年就倒闭了。
“房租成本要占到运营成本的一半以上,而且近几年养老机构的硬件要求和运营成本都在逐步提高,如果不花高价,又很难招到合适的护理人员和管理人员。对于失能老人,往往只能依靠45岁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提供贴身护理和照料服务。”刘冉说,正因为如此,失能老人要想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往往需要支出高昂的费用,给不少家庭造成沉重负担。
因观念和费用原因
失能者多家中养老、
“千万别逞强照顾失能老人,他们能把子女‘熬走’。”北京市海淀区居民张梅(化名)有感而发。
张梅告诉记者,多年前,其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又生病,逐渐成为失能老人,当时张梅一家和其姑姑一家商量,两家共同承担费用将两位老人送去养老院养老,或请护工上门照顾。但不管怎么劝说,两位老人就是不同意,认为别人照料不会尽心,甚至可能虐待他们,坚持“养儿防老”。
“结果,现在是60多岁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的我爸妈和患有腰椎病的我姑,仨人轮流买菜做饭洗衣服,值夜班照顾两位老人,爷爷还不愿意穿成人纸尿裤,指挥我爸干这干那,整宿整宿不睡觉,弄得我爸快崩溃了。”张梅说。
与张梅家的老人相比,湖北省荆州市的李大爷在家人劝说下去养老院住过两个月,之后强烈要求回家,不管子女怎样劝说都不管用。
“一日三餐固定时间,没到活动时间不让随便出屋,到了锻炼的时间不管你愿不愿意必须起来,稍微惹护理员不满意,对方轻则骂几句,重则可能动手掐一下、拧一下,威胁要打你。”80岁的李大爷说,“这样的生活和坐牢没什么两样,犯不着去受这个‘罪’。”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因为传统观念、费用高昂、对养老院和护工不放心等原因,选择居家养老的失能老人占绝大多数,其中不少人还只愿意自己亲属照料。对于不少子女而言,不上班没有收入、没钱请人照顾老人,上班又担心自家老人得不到很好的照顾,成为无法回避的矛盾。
河北省邯郸市的李杨(化名)只是去几家养老院转了一圈,便决定再苦再难,都要自己在家给父亲养老,“只有家才是最熟悉、最放松、最舒适的地方”。
李杨说,那里的饭菜都是统一配制,虽然少油少盐,适合老年人吃,但除了子女外,谁知道父母的口味、爱吃什么?虽然很多养老院有棋牌室等娱乐室,但那里基本上没有老人,同屋住的老人也少有交流和说话的。
“没有男女之分,也不管有没有外人,只要想解手就摇响床头柜上的感应器,让护工协助在坐便器上脱裤子,屁股就这样露在外面。这还算是好的,很多直接拉在纸尿裤里,护工清洗时,直接就光着下半身。”李杨说,在那里,没有生活质量和尊严,只是活着罢了,“我不想我父亲也这样每天除了吃就是睡,整天孤零零躺着”。
李杨知道,失能的父亲在家养老,必然牵涉到其乃至整个家庭的大量精力。他有所准备,但依然感到不安。
据介绍,照顾失能老人,每天需要做的工作大大小小有几十项。比如老人的床单、被套、枕套等床上用品要经常更换、清洗;对卧床不能自理者做好床上喂饭工作,不能进食需要经胃管鼻饲患者严格按照鼻饲流程进行;对全身肢体进行按摩,防止老人肌肉失用性萎缩;老人不能进行主动运动的,进行床上被动操作的锻炼;病重或吞咽有困难的老人(中风,脑瘫)还要做口腔护理等。此外,还要时刻关注失能老人的心理问题。
“这样的工作,我们一家齐上阵24小时连轴转都完成得很艰难,更别说现在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了,一个人就要照料两位老人,结了婚两个子女照料四位老人,根本照顾不过来。”王芳感慨道。
养老市场乱象众多
环境设施亟待改善
来自湖北武昌的康燕(化名)告诉记者,她母亲已经基本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有人24小时看护。她的手机定了十几个闹钟,用来提醒给老人喂饭、吃药、喝水、翻身、拍背、换尿不湿等,再加上每周要洗澡,“护理了3个月,我没睡过一个整觉,已经开始大把掉头发,再这样护理下去自己可能也要搭进去了”。
无奈之下,康燕和老公商量,想把母亲送到养老院,可让她没想到的是,她在当地和周边找了5家养老院,因为母亲完全失能,大小便失禁、瘫痪、老年痴呆,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都有,其中4家明确拒绝接纳。
“4家养老机构直接告诉我,‘你母亲这种情况我们是不收的’。只有一家愿意收但一个月要9000元,洗衣服、护垫等服务和消耗品还要另收费,我们实在负担不起。”康燕说。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养老院都存在不愿接收瘫痪、老年痴呆等失能老人的现象。
一家养老机构的负责人向记者坦言:包括其养老机构在内,很多养老机构的护工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且一个护工往往要照料数名老人,而失能老人需要更加专注、贴心、专业的照护,养老院的护理资源难以满足其要求。万一老人发生意外,养老机构难辞其咎。
上述宿州市一家养老机构的负责人童女士说,价格便宜的养老院也有,但老人的生活质量往往很难得到保障,失能老人就更不用说了。“我们每年也会组织去其他养老机构团建,有的养老院屋内都是老年人排泄物的味道,而且护理员特别少,一家养老院只有两三个护理员,一个人要看五六个甚至十几个老人。因为人手不足,很多失能老人的床前放个板凳,板凳上放个尿壶,想小便了就让临床还能动的老人拿着尿壶接,大便的话就是床上有个洞,裤子一脱躺在床上拉。”
童女士说,失能老人在一些农村养老院的境况更令人担忧:“去年回老家时我到一家村养老院看了下,每月收费二三百元,吃饭就是拿个碗弄点米和菜,能吃饱就算不错的了。有时候护理员把不能动的老人搁轮椅上就自己去忙别的事了,有的老人坐不稳摔到地上,半天才被人发现扶起来。我还见过有老人裤子尿湿了趴在地上没人管,实在令人心疼。”
与此同时,养老机构少,护理人员不足和设备缺乏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根据《202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38.7万个,养老床位合计829.4万张。其中,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4.1万个,床位518.3万张;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4.7万个,共有床位311.1万张。而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8亿余人,意味着现有的养老机构床位,即使全部住满,也仅解决了全国2.9%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口碑好的养老机构,往往一床难求,想进去只能提前预约或靠运气。
在天津市某养老机构,记者以家中有失能老人想送来照顾为由咨询,工作人员询问老人是否可以自己大小便,不然可能没法及时照顾到其需求,因为目前养老机构已接纳了20多位老年人,专职的护理员只有3名。
走访多家养老院时记者注意到,一些养老院的床边没有呼叫装置,睡觉的床不能智能升降,具有“床上洗浴”“柔性翻身”“悬浮护理”“一键上下床”等特殊功能的智能护理床更是少之又少。
从调查情况来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失能老人的家庭承受着巨大负荷,已影响到照护者和被照护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家有失能老人,我们该怎么办?”是很多失能老人子女的心声,也是亟须解决的一大社会问题。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F3W8Ri5Ywv
返回目录>>
支原体肺炎高发,详解治疗药物阿奇霉素
2023-10-23 新京报
服用阿奇霉素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消化不良、头晕、皮疹、头痛等副作用。
支原体肺炎正处于高发期,治疗首选药物之一阿奇霉素登上微博热搜。“青霉素类或头孢类抗菌药物对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无效,应选择阿奇霉素为代表的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阿奇霉素主要用于治疗细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如鼻窦炎、咽炎、肺炎)、皮肤感染、急性中耳炎;治疗沙眼衣原体或细菌引起的尿道炎、盆腔炎、生殖器感染(如宫颈炎、软下疳)。”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董涛对大家关注的问题一一解答。
Q:一发烧就吃阿奇霉素?
董涛:不要一出现发烧、咳嗽就吃阿奇霉素,首先要了解致病原因。发烧咳嗽可能有多种原因,如病毒、细菌、不典型致病菌等。阿奇霉素不能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如普通感冒)。如为细菌感染,也需要根据感染部位,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经验治疗。
是否为支原体感染,可采用支原体培养、支原体核酸检测、支原体抗体测定来协助诊断。临床常用的方法为支原体抗体测定:支原体-IgM抗体一般在感染后4-5天出现,可作为早期感染的诊断指标。阳性提示支原体感染,阴性则不能完全排除支原体感染,判定抗体检测结果务必结合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综合分析。
Q:多种剂型应如何选择?
董涛:已经上市的阿奇霉素口服剂型中,片剂、胶囊、肠溶胶囊/片的剂量较大,适合成人患者。其中,肠溶胶囊/片剂在胃液中不溶解,在肠液中崩解,服用时应保持胶囊/片剂完整,不能掰开或嚼碎。干混悬剂、颗粒剂、散剂剂量小,方便溶解,适合儿童。如果服用的是干混悬剂、颗粒剂、散剂,需将药物加入适量凉开水,溶解摇匀后服用。
对阿奇霉素、其他大环内酯类药或酮内酯类药过敏者;有使用阿奇霉素出现胆汁淤积性黄疸或肝功能不全史者禁用阿奇霉素。严重肾功能不全或肝功能不全者也应慎用阿奇霉素。
Q:“吃三停四”有依据吗?
董涛:“吃三停四”是指阿奇霉素按照下述剂量连续服用3日,停用4日,为一个疗程。成人:一次0.5g,一日1次,连服3日;儿童:一次10mg/kg,一日1次,连服3日。
“吃三停四”是因阿奇霉素具有独特的药动学特征。阿奇霉素半衰期,即指体内药物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长达1.5-2天。对于消除较快的患者,停药4天后,体内尚存在12.5%的阿奇霉素;对消除较慢的患者,停药4天后,体内尚存在约25%的阿奇霉素。如果是一般感染,阿奇霉素的用药疗程通常是3天,停药之后,体内的药物浓度还可以继续维持4天。
Q:可能带来哪些副作用?
董涛:服用阿奇霉素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消化不良、头晕、皮疹、头痛等副作用。如果出现肝炎症状(如发热、乏力、食欲差、皮肤或眼睛发黄、瘙痒、上腹痛等)或皮肤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就诊。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包括阿奇霉素治疗后72小时,根据体温情况等初步评价药物疗效。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正规治疗72小时,仍持续发热,临床征象,如咳嗽、咳痰、喘息持续加重或肺部影像学无改善或进一步加重,则应及时就医。
Q:若产生耐药该怎么办?
董涛:支原体感染患儿经过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正规治疗72小时,仍持续发热,临床征象及肺部影像学无改善或呈进一步加重,可能为支原体耐药,也可能为异常免疫炎症反应以及混合感染等导致。
如出现治疗效果不佳,可选择新型四环素类抗菌药物或喹诺酮类药物治疗。新型四环素类药物主要包括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由于可能导致牙齿发黄和牙釉质发育不良,仅适用于8岁以上儿童。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包括莫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等。此外,还可以根据病情,辨证施治,联合使用清热宣肺等中药治疗。
Q:不能与哪些药物同服?
董涛:①抗酸药:如碳酸氢钠、碳酸镁、铝酸铋等,可能降低阿奇霉素疗效,用药期间如需服用这类药,应间隔1-4小时。②益生菌可能降低含活菌成分的保健品(如益生菌制剂)的疗效,如需合用,间隔至少2小时。③辛伐他汀:当阿奇霉素与辛伐他汀合用时,有报道可能导致肝损伤病例,需控制辛伐他汀的日剂量,并加强监测。④地高辛:联用可使地高辛血药浓度升高而发生毒性反应,因此需要注意观察心律,有条件时应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⑤口服抗凝药(如华法林):合用可能增强口服抗凝药的抗凝作用,合用时应密切监测凝血酶原时间。⑥麦角胺、双氢麦角胺:曾有其他大环内酯类药与麦角胺、双氢麦角胺合用导致急性麦角中毒,表现为严重外周血管痉挛和感觉迟钝,如与麦角胺、双氢麦角胺合用时应密切监测。
Q:还有哪些事项需注意?
董涛:食物可降低阿奇霉素的吸收,最好在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服用,部分厂家的片剂和干混悬剂允许与食物同服,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或医嘱使用。用药初期即使症状出现好转,也应严格按照处方服药,漏服或未完成整个疗程可能会导致细菌耐药。阿奇霉素主要经肝脏排泄,可能影响肝功能,用药期间建议密切监测肝功能。
阿奇霉素可引起QT间期延长,甚至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不应随意加大剂量和延长服药时间;老人可能对药物相关的QT间期影响更敏感,可能更易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如同时服用其他可能影响QT间期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应加强监测。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IHNNHT6700388052.html
返回目录>>
海关多次查获核辐射超标“保健石” 物理学专家:
此类饰品、石头有保健效果的说法无科学依据
2023-10-24 北京青年报
前日,海关总署发布通报称,大连周水子机场海关在监管进境航班时,1名入境旅客携带的一袋“保健石”被发现核辐射超出现场本底值1050倍。仪器分析结果显示为放射性物质钍-232,该物质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1类致癌物清单。
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我国多地海关近年来都曾检查出核辐射超标的饰品、石头,甚至有旅客表示其家人佩戴此类石头后,出现了无故流鼻血的情况。物理学专家称,虽然在医学中,确实有应用辐射为人类造福的例子,但此类做法需要严格的条件和专业的方法,同时也具有一定风险。至于这些饰品、石头所谓的保健效果,专家认为,从物理学角度看,并没有相应的科学依据。
通报
海关检出“保健石”核辐射超标
海关总署前日通报称,近日,大连海关所属大连周水子机场海关在监管进境航班时,1名入境旅客在通过海关固定式核辐射监测门时引发报警,经现场关员复查,该旅客携带的一袋“保健石”核辐射超标,辐射量达105微西弗每小时,超出现场本底值1050倍。仪器分析结果显示为放射性物质钍-232,该物质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1类致癌物清单。
海关发布的视频显示,这些“保健石”看上去就是不同的圆石头,但检测仪器靠近这些石头后,会发出刺耳的“呲呲”声。
消息发布后,引发了不少网友的热议。有网友表示,此类带有强烈核辐射的石头如果流入国内,不知道会给人带来怎样的危害。
北青报记者检索发现,近年来国内海关已多次在检查中发现带有强辐射的石头、吊坠等物品。今年7月,海关总署曾通报称,沈阳海关所属沈阳桃仙机场海关在监管进境航班时,发现一名旅客通过海关固定式核辐射监测门时引发报警,现场关员对其拦截后进行复查。经查,该旅客携带的15条“保健石”项链核辐射超标,辐射量超现场本底值468倍,经放射性核素分析,该保健石中含钡-133、钍-232两种放射性核素,其中钍-232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1类致癌物清单。
前例
有旅客称家人佩戴后无故流鼻血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此前有旅客称其家人在长期接触此类带有辐射的石头后,出现了无故流鼻血的情况,怀疑与此类物品有关。
海关总署此前发布的信息显示,2019年12月9日大连周水子机场,一名自日本入境大连的旅客在入境时触发海关核辐射报警。经海关排查,该旅客的随身行李物品中有一枚名为“五行质子量子能量共振器”的物品。旅客自述,该“能量石”是可保平安的“风水石”。
现场的海关人员立刻对其进行检测,现场初步检测核辐射值是现场本底值的1000多倍。工作人员立刻着铅防护服,进行进一步检测,据核素分析仪数据显示,核素为钍-232等,超标约112倍。
得知这一情况,旅客说其女儿佩戴该“能量石”三个月以来,经常无故流鼻血,怀疑与该物品有关,表示希望海关能妥善处置,避免危害他人健康。
目前,海关已与当地环保与生态局取得联系,由大连市环保与生态局对该辐射超标物进行收储。同时,周水子机场海关提醒,广大消费者购买类似物品时应擦亮眼睛、谨慎提防。自2018年以来,大连周水子机场海关先后在入境旅客随身携带行李中查出了“保健镭石”、“保健腰带和手串”、放射性超标能量石等物品。
大连周水子机场海关介绍,“能量石”所谓的“调风水,保平安”的能量其实是放射性核素,也叫不稳定核素,它是指不稳定的原子核,能自发地放出射线(如α射线、β射线等),通过衰变形成稳定的核素。衰变时放出的能量称为衰变能,衰变到原始数目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衰变半衰期,其范围很广。
专家
所谓“保健”效果无科学依据
物理学专家黄晓菁教授告诉北青报记者,自然界里存在一些物质会自发产生辐射,比如海关部门提到的放射性物质钍-232,这类辐射的能量比较高,人在一般情况下要尽可能避免接触。“此类辐射实际上是一种电磁波,只不过它的波长很短,能量很高,可能对我们生物体造成一定的破坏,可能会使生物体内的 DNA发生微观结构的改变。”
黄晓菁表示,实际上在医学中,确实有应用辐射为人类造福的例子,比如我们熟知的X射线照片,其实就是此类辐射的一种应用。除此之外,人类也可以利用辐射的破坏性去定向破坏有害的病灶,达到治疗的目的。但黄教授同时表示,此类运用辐射能量来对人体发挥有益的作用,需要严格的条件和专业的方法,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比如人体上有一个病灶,用辐射去打病灶,如果没操作好,也可能伤害到有益的细胞。由于辐射看不见摸不着,医学上运用辐射都需要科学设备才可以进行。”近年来海关查出了不少核辐射严重超标的饰品、石头,它们具有所谓“保健”效果的说法从物理学角度看并没有相应的科学依据。“保健石”不但难以真正起到保健的效果,反而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F4KKD34NFi
返回目录>>
发展老年助餐 如何确保服务可持续?多部门联合印发行动方案
2023-10-24 央视新闻客户端
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应急管理部、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方案要求,要聚焦老年人就餐实际困难,以普惠性、多样化为发展路径,坚持政府统筹、保障基本,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共建共享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方便可及、经济实惠、安全可靠、持续发展。
到2025年底,已在全区域实施老年助餐服务政策的省份,进一步向城乡社区延伸服务,提质增效取得新进展;尚在局部区域实施老年助餐服务政策的省份,服务扩面增量实现新突破。全国城乡社区老年助餐服务覆盖率实现较大幅度提升,服务网络形成一定规模。对特殊困难老年人(指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人员、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成员等低收入人口中的老年人,以及独居、空巢、留守、失能、残疾、高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的助餐服务力度进一步加大,面向其他老年人的助餐服务广泛开展。到2026年底,全国城乡社区老年助餐服务覆盖率进一步提升,服务网络更加完善,多元供给格局基本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巩固,老年人就餐便利度、满意度明显提升。在此基础上,持续完善服务网络,不断提高老年助餐服务质量和水平。
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积极稳妥探索各具特色、灵活多样的老年助餐服务方式;力戒形式主义,避免资源浪费,防止“一哄而上”“一刀切”,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民政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动态跟踪,督促指导各地根据现有工作基础有序推进老年助餐服务扩面提质工作;适时开展工作评估,总结推广经验做法,切实抓好贯彻落实;注重宣传引导,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老年人、支持老年助餐服务的良好氛围。
扩大和优化服务供给
各地要综合考虑辖区内老年人口规模、助餐服务需求、服务半径等因素,坚持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和适度新建相结合,完善老年食堂、老年餐桌、老年助餐点等老年助餐服务设施配置,优化功能布局。将老年助餐服务设施纳入城市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促进服务便利可及。支持在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中增设老年食堂等老年助餐服务设施,拓展服务功能。鼓励企业参与建设和运营老年助餐服务设施、有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提供老年助餐服务,引导物业服务企业为老年人提供就餐便利。支持餐饮企业采取运营老年助餐服务设施、社区门店开办老年餐桌等方式,参与老年助餐服务。现有资源无法有效覆盖或满足老年助餐服务需求的地区,可因地制宜新建必要的老年助餐服务设施。
优化餐食配送服务。支持餐饮企业提供老年餐食配送服务。发挥互联网平台、物流企业等作用,充分利用现有物流网络为老年人送餐。支持具备条件的社区设置集中“配送点”,为送餐进小区和老年人就近取餐提供便利。难以利用现有服务资源和物流网络为老年人送餐的,鼓励支持村(居)委会组织相关资源和力量,重点解决为行动不便老年人送餐上门问题。
加强农村地区老年助餐服务。采取倾斜性措施支持农村地区扩大服务供给,可依托有条件的村级睦邻(邻里)互助点、农村幸福院等载体开办老年食堂、设置老年助餐点等,探索邻里互助、设立“中心户”多户搭伙、结对帮扶等模式,灵活多样解决农村老年人助餐服务需求。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作用,广泛发动党员干部、低龄健康老年人等群体积极参与老年助餐服务。有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经民主议事程序决定,可使用集体经济收入支持老年助餐服务。
引导公益慈善力量积极参与。鼓励和引导公益慈善组织、爱心企业和人士以慈善捐助等方式参与老年助餐服务。鼓励探索“服务积分”“志愿+信用”等模式,培育发展老年助餐志愿者队伍和互助组织,建立服务评价激励机制。
保障服务质量
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老年助餐服务规范。指导各类老年助餐服务机构优先提供午餐服务,有条件的提供早、晚餐服务,并保证助餐服务的连续性、稳定性;根据周边老年人助餐服务需求、消费能力、饮食习惯,合理搭配食材,科学制定食谱并定期更新,优先供应大众化家常菜,保证老年人吃得饱、吃得健康、吃得放心;有条件的可配备专兼职营养师,根据老年人需求提供个性化餐食。鼓励老年助餐服务机构对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优惠服务,支持在满足老年人助餐服务需求基础上,在非就餐时间开展其他为老服务。
提升智能服务管理水平。依托现有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开展老年助餐服务需求调研摸底和重点保障对象确认工作,加强数据采集整合与共享,精准对接老年助餐服务多元供给资源。在提供线下便利服务的基础上,鼓励开发老年助餐服务智能终端和信息管理系统,推广多种形式、方便快捷的智慧服务和智能管理方法。
培育优质服务品牌。引导老年助餐服务机构进行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智能化服务,大力支持连锁化运营,积极推广集中供餐模式。鼓励参与老年助餐服务的餐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质优价廉、老年人信得过的助餐服务,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示范效应突出的城乡老年助餐服务示范点和优质服务品牌。
确保服务可持续
在新建城区和居住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补齐养老服务设施工作中,同步解决老年助餐服务设施建设或场地使用问题。支持老年助餐服务设施与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便民商业服务设施、生活性服务业资源统筹利用、共建共享。可按规定履行相关国有资产管理程序后,通过调剂、出租、转让等方式将机关和事业单位闲置房产用于开展老年助餐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将现有设施场地改扩建用于老年助餐服务的,给予相应补贴和支持。
加大运营扶持力度。建立“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支持老年助餐服务机构提供稳定可持续的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综合考虑助餐服务人次和质量、老年人满意度等情况,给予老年助餐服务机构一定的运营补助或综合性奖励补助。对符合条件的老年助餐服务机构,按规定落实税费优惠政策,用水、用电、用气、用热按规定执行居民生活类价格。鼓励各地出台惠企政策,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老年助餐服务。支持具备资质的各类经营主体平等参与老年助餐服务,平等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实施就餐分类补贴。坚持有偿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根据老年人经济困难程度、失能等级等情况,对享受助餐服务的老年人给予差异化补贴,补贴的范围、方式、标准由地方各级民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研究确定。有条件的地方可将面向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助餐服务纳入当地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支持各地以发放老年助餐消费券等方式,让老年人享受看得见的实惠。
加强质量安全监管
强化属地管理责任,落实地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完善老年助餐服务食品安全保障、监督考核、应急处置、责任追究等制度。老年助餐服务机构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开展食品经营活动,建立健全原料控制、餐具饮具清洗消毒、食品留样等制度,严格落实食品安全自查、问题隐患整改、潜在风险报告等要求。采用集体用餐配送方式的老年助餐服务机构,应当与供餐单位签订供餐合同,指定专人负责查验供餐单位提供的食品,严把质量关。切实抓好老年助餐服务场所安全生产工作,加强服务中的人身安全、消防安全等管理,防范各类安全风险。鼓励老年助餐服务机构购买食品安全等相关责任保险。
强化日常监管,老年助餐服务有关管理部门应当依职责联合开展抽查检查,按规定公布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定期对老年助餐服务价格和质量进行评估,结合老年人满意度等情况,适时动态调整对老年助餐服务机构的扶持政策。对不落实食品安全管理、运营管理等规定的,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加强社会监督,鼓励具备条件的老年助餐服务机构采用透明可视方式公开展示餐饮服务相关过程,通过“互联网+明厨亮灶”等方式接受社会监督。鼓励邀请老年人、社区居民代表参与食品安全检查。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及时有效解决群众合理诉求。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F4K2rFfDHf
返回目录>>
北京市创新居家养老实现核心区全覆盖
2023-10-24 北京青年报
10月23日,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家年华”活动在日坛公园举办。本次活动以“让专业养老服务走进寻常百姓家”为主题。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本市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试点落地一年多以来,全市已累计签约居家照护服务超过350单。此外,本市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动员了近30家市场主体参与和复制推广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目前,参与创新模式的60多个点位已全部通过考评,正陆续挂牌,实现了核心城区所有街道全覆盖,助力专业养老服务走进寻常百姓家。
居家照护服务签约超350单
去年10月,北京市民政局指导北京健康养老集团率先落地北京首个居家养老服务综合示范中心,探索出一套独具特色、管理高效的“五端九化三覆盖”创新运营模式,一方面强化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打造覆盖“健、医、养、护、康、终”的全链条、全周期、全要素的居家普惠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另一方面,优化需求供给精准匹配,创新推出“北康养e家”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为破解大城市居家养老服务难题提供了“北京方案”。
运营一年以来,创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成果如何?北青报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截至目前,本市创新试点已累计签约居家照护服务超过350单,相当于在短短一年建成了一家具有300多张床位、实现轻资产低成本运营,提供实体化、专业化养老服务的中型“虚拟养老院”,有效解决了300多个家庭的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护问题。同时,开展助餐、助医、助洁等为老服务超过2万单,“北康养e家”小程序有效解决了居家老年人照护、助餐、助医等“急难愁盼”的居家养老刚性问题。
推出居家养老服务清单
相关服务也在不断升级、细化。近期,在创新试点实践积累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北京市民政局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指导试点企业根据养老服务的国标、行标、地标,从服务内涵、服务标准、服务人员、服务时长、服务频次等维度,针对落地创新试点以来广受老年人家庭关注和好评的居家养老照护服务,进行系统化升级、精细化管理和标准化限定,推出包含158项服务和标准在内的居家养老服务清单,为全市老年人提供一套更加专业化、精准化、品质化、亲情化的居家养老服务。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支持和鼓励全市居家养老服务市场主体研究制定居家养老服务企业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形成北京市居家养老照护服务地方标准,整体提升全市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33家既有养老服务驿站升级
本市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化养老服务供给体系正在构建和完善。今年以来,北京市民政局在系统梳理总结创新试点的服务数据和成果经验基础上,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积极动员了近30家市场主体参与和复制推广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推动既有养老服务驿站转型发展一批、指导各区选址新建一批、引导市场主体合作共建一批,积极稳妥推广创新模式布局。随着养老服务供给侧的精准对接,规模庞大的养老服务市场潜能正在被逐步激活。
在本次活动中,33家由既有养老服务驿站升级的创新模式试点集体亮相,每家均按照西城区广内街道的试点经验做法成立了项目部,实现项目化运作、市场化运营,配备高学历、高素质的一名项目部长、两名首席养老服务管家,实现管理和服务“全覆盖”,响应和反馈“零时差”,破解居家养老服务“找不到、够不着、等不起”的现实困局。
除此之外,为实现创新模式“核心区全覆盖、中心城区整体布局”的工作目标,此前北京市民政局全面推进第一批创新模式“揭榜挂帅”点位评价考核工作,在6个中心城区、57个街道选取了60多个点位参与,目前参与创新模式的60多个点位全部通过考评,正在陆续挂牌,并已经涵盖了核心城区所有街道。未来,更多市场主体提供的专业养老服务将惠及更多居家老年人。
昨日是10月23日,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海淀区西三旗街道首家养老助餐中央厨房试运行。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西三旗街道以该中央厨房为核心,在辖区内的28个社区全部配备助餐服务网点,以现场选购与网点配送相结合的方式,服务辖区老年群体,提供安全舒心的就餐新方式。
昨日,北青报记者来到海淀区硅谷先锋小区。一座灰色建筑的外墙上,“西三旗街道养老助餐中央厨房”几个大字格外醒目。临近中午,已有不少老年居民端着饭盒来此买饭。荤菜14元/份,包括土豆红烧肉、蒜仔烧鱼块;素菜10元/份,包括番茄炒鸡蛋、香菇炒油菜……家住育新花园社区的居民张大爷听说新开了一家中央厨房,专门赶过来尝鲜。他要了半份荤菜半份素菜,外加一个0.6元的馒头,仅花了12.6元就吃得饱饱的。“这个厨房干净卫生,我们吃的也放心!”
餐厅里摆放了6张餐桌、24把餐椅,可供24名老人同时用餐。居民不仅可以现场点餐,还能提前预订,把午餐送至离家最近的取餐点,甚至可以送餐入户。“工作人员让我关注了曜阳慈汇佳老年餐微信公众号,通过这个公众号,就能提前预订次日的午餐了。”张大爷一边说着,一边拿出手机演示,“你看,10月24日的午餐有香菇蒸滑鸡、鱼香肉丝、蒜蓉快菜,还能选择糖火烧、玉米山药窝头等。付款的时候,可以选择取餐点,我居住的育新花园社区正好是取餐点之一,这样我就能在家门口取餐了,真方便!”
走进后厨,北青报记者看到,主食加工间、副食加工间、备餐间、冷冻库、冷藏库、水产加工间、肉类加工间、洗碗间、蔬菜加工间等一应俱全。据西三旗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试运行期间,养老助餐中央厨房每餐出餐量可达千余份。为了保障菜品质量,街道专门组建了一支养老助餐服务团队,配备专业营养师、高级厨师、面点师,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中央厨房根据老年人的饮食习惯、健康状况以及行动能力,制作符合老年人所需要的餐品,口味相对清淡、少油少盐、软烂适中,兼顾色香味。老年餐采用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的定价方案,不以盈利为目的,确保低于同类餐品的市场价格。
据介绍,海淀区西三旗街道下辖28个社区,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3.2万余人,占街道总人口的近五分之一。前期对14个社区的1000余名老年人开展调查显示,近90%的老人家庭有养老助餐需求。为此,西三旗街道积极响应居民诉求,选址建设了西三旗街道养老助餐中央厨房,搭建了覆盖全地区的多层次社区养老助餐服务体系,精准服务老人需求。
此外,西三旗街道还建成并运营了一家养老院、三家照料中心、五处养老驿站及两处驿站辐射点,持续提升“银发+”幸福养老环境。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24/c14739-40101954.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 燕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 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