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资 内蒙古传统特色美食 酿皮(卓资县:蒙古族服饰) 2024-10-03 热点新闻 108℃ 0 内蒙古传统特色美食 酿皮 民间叫做“酿(音:让)皮”。是内蒙古自治区风味较浓的传统小吃。 、酿皮是在麦面中掺和一定数量的蓬灰和敷料,用温水调成硬面团,再几经揉搓,等面团精细光滑后,再放入凉水中连续搓洗,洗出淀粉,面团成为蜂窝状物时,放进蒸笼蒸熟,这叫“面筋”,再将沉淀了淀粉糊舀在蒸盘中蒸熟,这便叫“蒸酿皮”。蒸熟了酿皮,从盘中剥离,切成长条,配上面筋,浇上醋、辣油、芥茉、韭菜、蒜泥等佐料,吃起来辛辣、凉爽、口感柔韧细腻,回味悠长。 所谓酿皮,其实是用面粉浆汁蒸出来的面皮。有两种,一种是普通酿皮,一种是高担酿皮。 第一种虽为“普通”(其实是普遍的意思),却更具有特色:用纱布包了揉好的面团,在清水里搓洗,最后清水变成了蒸面皮的浆汁,而纱布里剩下的就成了一小团韧性和延展性很强的东西,其实是面粉里蛋白质,蒸熟后就变成了多孔劲道的面筋,而因加碱后变得金灿灿的面皮与面筋配以十多种调味品,就变成一碗普通酿皮。其实这些调料也是经过精雕细琢的,醋里浸着几个草果。而芝麻酱也不知用什么稀释开了便于食用时搅拌,还有许多连名字都叫不上来。 第二种高担酿皮据说也是历史悠久,好象是一姓高的创始人挑着扁担创下的基业,而且无论怎样,每日只售一担,迟到的好食者只有等待次日了,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盲目扩大产量只会以质量为代价,现在不这样了,已经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自然不会让每个顾客失望。高担酿皮没有面筋,但也同样劲道,色泽较淡,配以绿豆芽等少量嫩菜,调料的讲究是比普通酿皮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别觉得酿皮子不起眼,绵软润滑、酸辣可口、爽口开胃,男女老少都爱吃,对喜欢喝酒的人来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尤其是受到女人们的青睐,一年四季生意红火,夏天更是旺季,酿皮子不但是一张桌子,几条板凳的街头小吃,而且也是登得上大雅之堂的各种大饭店、饭庄、酒楼宴席常设的凉盘品种。外地来内蒙的人们,若要乘飞机返回,定要带上几份回去再拌作料的酿皮子,让亲朋好友或家人品尝一下。进入夏暑期,品尝一盘黄亮柔韧、细腻爽滑、清凉舒心的酿皮,一定会感到胃口大开,回味无穷。如此能上能下,皆因其独特的风味。 蒙古族服饰简介 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色,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 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 2014年11月,“蒙古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蒙古族服饰的特色 蒙古族居住于蒙古高原,气候寒冷又加之以游牧为主,马上活动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其服饰必须有较强的防寒作用而且又便于骑乘,长袍、坎肩、皮帽皮靴自然就成了他们的首选服饰。 《黑鞑事略》载:“其服右衽,道服领,少数为方领,以毡、皮、革、帛制作,衣肥大,长拖地,冬服二裘,一裘毛向内,一裘毛向外,男女样式相似”。这种服式,后稍经改革,沿用至今,牧区男女均穿用。分夹、棉、皮3种。 冬以羊裘为里,多用绸、缎、布作面,夏穿布、绸、缎、绢等料。一般用红、黄、紫、深蓝色。袖长窄,下摆不开叉,衣襟及下摆多用绒布镶边,边宽约6~9厘米。穿着时稍向上提,以红、紫等色绸缎带紧束腰部,两端飘挂腰间。 蒙古民族服饰,是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上古到蒙古汗国,从元、明、清至今。 随着历史的发展,历代蒙古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不断吸收兄弟民族服饰之精华,逐步完善和丰富自己传统服饰的种类、款式风格、面料色彩、缝制工艺等方面,创造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服饰,为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辉。 蒙古族服饰的寓意 蒙古服饰种的刺绣图案或喻富贵,或表生命繁衍,通过不同题材的造型表现,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寓情于艺术。如变化多样的盘长图案,在与卷草纹等不同图案的结合,象征吉祥、团结祝福。 犄纹,代表五畜兴旺。蝙蝠,象征福寿吉祥。回纹,象征坚强。纹,寓意太阳的转动和四季如意。云纹,有吉祥如意的含义。鱼纹,象征自由,虎、狮、鹰象征英雄。再如杏花象征爱情、石榴寓意多子、蝴蝶象征多产的母亲。寿、喜、梅代表美好的祝福。 自古以来,蒙古族的文化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在蒙古族服饰刺绣艺术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各种文化的渗透。蒙古族对龙凤非常崇拜,认为龙凤是神物并不具有汉族的统治含义,因而在服饰、荷包、建筑壁画、银碗、蒙古刀等地方都用龙的图案进行装饰。 蒙古族服饰刺绣纹样无不包含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这种象征性的手法与刺绣技艺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图案内涵特征。 佩饰是服装的组成部分,但是不像服装那样必备的物品,佩饰是审美价值大于使用价值的修饰品。蒙古男人的佩饰包括火镰、鼻烟壶、烟袋、手镯、戒指等。从古代起,马、弓箭和火镰被称作是蒙古男人的三宝。蒙古人认为,火镰是光明的象征,刀子是邪恶的镇宝,所以无论男女老少出门时必带这两件物品。这也是野外露宿、打猎、烧火等游牧和狩猎生活的需要所决定的。男人的刀子要戴在身体的右侧,火镰戴在身体的左侧。骑马时均插在腰后,下马或进别人的家时放下刀子和火镰,下垂于左右两胯。 蒙古人认为,火镰打出的火源于长生天。因此点燃篝火、腊月祭火等操作意义重大的行为时必须打火镰取火。同时火也是蒙古人观念中,净化邪恶的工具,代表生命力征像。迎接远方来的使者、逃离瘟疫、安葬死者归来时必须从两对火中间走过。蒙语中形容生命力旺盛的年轻人时,用“有火有力”等言语。正因为这样,蒙古男人从小就熟练掌握打火镰取火的技巧,当新郎之后,女方家的婚嫂们要考验新郎的取火技艺,如果打三次火镰还取不上火就被嘲笑为“火力(活力)待尽的小伙子”。 年轻人和老年人的火镰样式有所区别。年轻人戴编织花纹或镶有宝石、玛瑙银边儿火镰,老年人则戴镶有乌林赫或树纹赫的铜边儿火镰。 从腰带上解下火镰过夜时,如果是在自己的家,就把火镰挂在高处,要是在别人家,就放在自己睡觉的枕头底下。 蒙古人的刀具使用也有很多的禁忌习俗。如,不能用刀尖儿指太阳、月亮、星星、天地、山水、佛像和他人。给他人递刀子时不能刀尖儿对准人,不能用刀子插肉吃或递给别人。宰杀牲畜、削肉剃骨等作业中,不会熟练用刀的人将受到众人的取笑。 鼻烟壶也是蒙古人特别讲究的佩饰之一。一般用玉石、玛瑙、水晶、陶瓷、牛角、红木等材料制作。其形状以椭圆和半圆为主。里面放好掺有香料的烟面儿。装鼻烟壶的袋子叫做“褡裢”。褡裢,有礼仪型和普通型两种。老年人用暗色褡裢,中、青年人用色彩亮丽的各种褡裢。褡裢的镶边儿艺术和刺绣装饰也是丰富多彩,精美绝伦的。 蒙古人带褡裢有严格的规矩。把褡裢插挂在腰带上,其位置在身前左侧。早先只有吸食鼻烟的人才戴褡裢,伴随着历史的进程,佩带褡裢成为了所有蒙古男式必备的装饰物,并具有了礼仪内涵。男人相逢时必须互换鼻烟壶致以问候。在这个过程中,年少者先向年长者递送鼻烟壶,年长者接过鼻烟壶之后,做出用鼻子吸食的动作,再把自己的鼻烟壶递给年少者。同龄人可以同时交换鼻烟壶。交换鼻烟壶时必须把衣帽收拾整齐,以示正规和严肃。如果两个人产生纠纷之后,有错误的一方或年少者向另一方奉送鼻烟壶。另一方接受了鼻烟壶就意味着两个人的和解。 有必要说明的是,在过去,人们一般在鼻烟面儿中参和一定的蒙药,防止鼻炎和传染病的传播蔓延。这是鼻烟壶在生活中起过的另一个作用。 烟袋和烟荷包也是蒙古男士的佩饰之一。自然,它们的制作和工艺也是特别讲究的。烟袋由烟袋锅、烟袋杆和烟袋嘴三部分构成。用金、银、铜、铁等制作烟袋锅。用鼠李树、红木、杏树等质地坚硬的木头制作烟袋杆。而烟袋嘴一般用玉石、玛瑙等石头精雕细刻制作。烟荷包要用绸、缎和库锦缝制,上面还要贴抠或刺绣各种赫、乌嘎拉吉花纹。烟荷包的上方还要接缝三至六条红、绿、粉、兰颜色的飘带。烟荷包如同绣花靴一样都是表明妇女,尤其是姑娘手艺高超的代表物。不少地方风俗中烟荷包是姑娘赠送给恋人的制定信物。东北民歌《白虎哥哥》中唱到:“垂有六个飘带的烟荷包,在六月的月光下细心缝制,本想送给白虎哥哥,妈妈却让阿拉坦巴干拿走”。婚俗中也有新娘为新郎佩带 自己亲手缝好的烟荷包的行为。因此烟荷包,毫无疑问是宣扬新娘手艺的特殊礼品。 古代蒙古男士经常戴一只耳环,后来逐渐放弃了这种习俗。戒指是迄今为止普遍使用的装饰品,不过原先蒙古男士的戒指都戴在大拇指上。据说是出于射箭时保护拇指或用力的需要才这样做的。现在的男士只要到了十八岁就在无名指上戴金、银戒指,戒指与婚配状况无关。蒙古男人也戴铜、银单手镯,但不会带在手腕上向外露出,在袖口里靠上戴紧,其说法是避免雷披或防止风湿类疾病。如果是这样,那就说明男人戴手镯与审美情趣似乎无关。 上一篇 俄方称抓获2名乌克兰特工 潜入行动失败 下一篇 北京地铁10号线美食!看到第一个就忍不住了...(北京地铁1号线美食地图,让你坐着地铁一路吃吃吃 !) 相关推荐 舞台美术专家金超哲离世 行业痛失英才 积极应对降雪降温 各地全力保障通行、“菜篮子”供应、群众“温暖过冬” 今年冬季需要特别关注哪些传染病?中疾控提醒 先胜一场!山东男足2比1浙江,晋级三大球运动会四强_泰山队_比赛_决赛 3-4!林诗栋失好局,解说恨铁不成钢,张本智和大逆转,嚣张庆祝_比赛_进攻_开局 四川严格控制地下水取用 保障水资源安全
内蒙古传统特色美食 酿皮 民间叫做“酿(音:让)皮”。是内蒙古自治区风味较浓的传统小吃。 、酿皮是在麦面中掺和一定数量的蓬灰和敷料,用温水调成硬面团,再几经揉搓,等面团精细光滑后,再放入凉水中连续搓洗,洗出淀粉,面团成为蜂窝状物时,放进蒸笼蒸熟,这叫“面筋”,再将沉淀了淀粉糊舀在蒸盘中蒸熟,这便叫“蒸酿皮”。蒸熟了酿皮,从盘中剥离,切成长条,配上面筋,浇上醋、辣油、芥茉、韭菜、蒜泥等佐料,吃起来辛辣、凉爽、口感柔韧细腻,回味悠长。 所谓酿皮,其实是用面粉浆汁蒸出来的面皮。有两种,一种是普通酿皮,一种是高担酿皮。 第一种虽为“普通”(其实是普遍的意思),却更具有特色:用纱布包了揉好的面团,在清水里搓洗,最后清水变成了蒸面皮的浆汁,而纱布里剩下的就成了一小团韧性和延展性很强的东西,其实是面粉里蛋白质,蒸熟后就变成了多孔劲道的面筋,而因加碱后变得金灿灿的面皮与面筋配以十多种调味品,就变成一碗普通酿皮。其实这些调料也是经过精雕细琢的,醋里浸着几个草果。而芝麻酱也不知用什么稀释开了便于食用时搅拌,还有许多连名字都叫不上来。 第二种高担酿皮据说也是历史悠久,好象是一姓高的创始人挑着扁担创下的基业,而且无论怎样,每日只售一担,迟到的好食者只有等待次日了,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盲目扩大产量只会以质量为代价,现在不这样了,已经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自然不会让每个顾客失望。高担酿皮没有面筋,但也同样劲道,色泽较淡,配以绿豆芽等少量嫩菜,调料的讲究是比普通酿皮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别觉得酿皮子不起眼,绵软润滑、酸辣可口、爽口开胃,男女老少都爱吃,对喜欢喝酒的人来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尤其是受到女人们的青睐,一年四季生意红火,夏天更是旺季,酿皮子不但是一张桌子,几条板凳的街头小吃,而且也是登得上大雅之堂的各种大饭店、饭庄、酒楼宴席常设的凉盘品种。外地来内蒙的人们,若要乘飞机返回,定要带上几份回去再拌作料的酿皮子,让亲朋好友或家人品尝一下。进入夏暑期,品尝一盘黄亮柔韧、细腻爽滑、清凉舒心的酿皮,一定会感到胃口大开,回味无穷。如此能上能下,皆因其独特的风味。 蒙古族服饰简介 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色,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 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 2014年11月,“蒙古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蒙古族服饰的特色 蒙古族居住于蒙古高原,气候寒冷又加之以游牧为主,马上活动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其服饰必须有较强的防寒作用而且又便于骑乘,长袍、坎肩、皮帽皮靴自然就成了他们的首选服饰。 《黑鞑事略》载:“其服右衽,道服领,少数为方领,以毡、皮、革、帛制作,衣肥大,长拖地,冬服二裘,一裘毛向内,一裘毛向外,男女样式相似”。这种服式,后稍经改革,沿用至今,牧区男女均穿用。分夹、棉、皮3种。 冬以羊裘为里,多用绸、缎、布作面,夏穿布、绸、缎、绢等料。一般用红、黄、紫、深蓝色。袖长窄,下摆不开叉,衣襟及下摆多用绒布镶边,边宽约6~9厘米。穿着时稍向上提,以红、紫等色绸缎带紧束腰部,两端飘挂腰间。 蒙古民族服饰,是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上古到蒙古汗国,从元、明、清至今。 随着历史的发展,历代蒙古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不断吸收兄弟民族服饰之精华,逐步完善和丰富自己传统服饰的种类、款式风格、面料色彩、缝制工艺等方面,创造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服饰,为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辉。 蒙古族服饰的寓意 蒙古服饰种的刺绣图案或喻富贵,或表生命繁衍,通过不同题材的造型表现,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寓情于艺术。如变化多样的盘长图案,在与卷草纹等不同图案的结合,象征吉祥、团结祝福。 犄纹,代表五畜兴旺。蝙蝠,象征福寿吉祥。回纹,象征坚强。纹,寓意太阳的转动和四季如意。云纹,有吉祥如意的含义。鱼纹,象征自由,虎、狮、鹰象征英雄。再如杏花象征爱情、石榴寓意多子、蝴蝶象征多产的母亲。寿、喜、梅代表美好的祝福。 自古以来,蒙古族的文化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在蒙古族服饰刺绣艺术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各种文化的渗透。蒙古族对龙凤非常崇拜,认为龙凤是神物并不具有汉族的统治含义,因而在服饰、荷包、建筑壁画、银碗、蒙古刀等地方都用龙的图案进行装饰。 蒙古族服饰刺绣纹样无不包含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这种象征性的手法与刺绣技艺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图案内涵特征。 佩饰是服装的组成部分,但是不像服装那样必备的物品,佩饰是审美价值大于使用价值的修饰品。蒙古男人的佩饰包括火镰、鼻烟壶、烟袋、手镯、戒指等。从古代起,马、弓箭和火镰被称作是蒙古男人的三宝。蒙古人认为,火镰是光明的象征,刀子是邪恶的镇宝,所以无论男女老少出门时必带这两件物品。这也是野外露宿、打猎、烧火等游牧和狩猎生活的需要所决定的。男人的刀子要戴在身体的右侧,火镰戴在身体的左侧。骑马时均插在腰后,下马或进别人的家时放下刀子和火镰,下垂于左右两胯。 蒙古人认为,火镰打出的火源于长生天。因此点燃篝火、腊月祭火等操作意义重大的行为时必须打火镰取火。同时火也是蒙古人观念中,净化邪恶的工具,代表生命力征像。迎接远方来的使者、逃离瘟疫、安葬死者归来时必须从两对火中间走过。蒙语中形容生命力旺盛的年轻人时,用“有火有力”等言语。正因为这样,蒙古男人从小就熟练掌握打火镰取火的技巧,当新郎之后,女方家的婚嫂们要考验新郎的取火技艺,如果打三次火镰还取不上火就被嘲笑为“火力(活力)待尽的小伙子”。 年轻人和老年人的火镰样式有所区别。年轻人戴编织花纹或镶有宝石、玛瑙银边儿火镰,老年人则戴镶有乌林赫或树纹赫的铜边儿火镰。 从腰带上解下火镰过夜时,如果是在自己的家,就把火镰挂在高处,要是在别人家,就放在自己睡觉的枕头底下。 蒙古人的刀具使用也有很多的禁忌习俗。如,不能用刀尖儿指太阳、月亮、星星、天地、山水、佛像和他人。给他人递刀子时不能刀尖儿对准人,不能用刀子插肉吃或递给别人。宰杀牲畜、削肉剃骨等作业中,不会熟练用刀的人将受到众人的取笑。 鼻烟壶也是蒙古人特别讲究的佩饰之一。一般用玉石、玛瑙、水晶、陶瓷、牛角、红木等材料制作。其形状以椭圆和半圆为主。里面放好掺有香料的烟面儿。装鼻烟壶的袋子叫做“褡裢”。褡裢,有礼仪型和普通型两种。老年人用暗色褡裢,中、青年人用色彩亮丽的各种褡裢。褡裢的镶边儿艺术和刺绣装饰也是丰富多彩,精美绝伦的。 蒙古人带褡裢有严格的规矩。把褡裢插挂在腰带上,其位置在身前左侧。早先只有吸食鼻烟的人才戴褡裢,伴随着历史的进程,佩带褡裢成为了所有蒙古男式必备的装饰物,并具有了礼仪内涵。男人相逢时必须互换鼻烟壶致以问候。在这个过程中,年少者先向年长者递送鼻烟壶,年长者接过鼻烟壶之后,做出用鼻子吸食的动作,再把自己的鼻烟壶递给年少者。同龄人可以同时交换鼻烟壶。交换鼻烟壶时必须把衣帽收拾整齐,以示正规和严肃。如果两个人产生纠纷之后,有错误的一方或年少者向另一方奉送鼻烟壶。另一方接受了鼻烟壶就意味着两个人的和解。 有必要说明的是,在过去,人们一般在鼻烟面儿中参和一定的蒙药,防止鼻炎和传染病的传播蔓延。这是鼻烟壶在生活中起过的另一个作用。 烟袋和烟荷包也是蒙古男士的佩饰之一。自然,它们的制作和工艺也是特别讲究的。烟袋由烟袋锅、烟袋杆和烟袋嘴三部分构成。用金、银、铜、铁等制作烟袋锅。用鼠李树、红木、杏树等质地坚硬的木头制作烟袋杆。而烟袋嘴一般用玉石、玛瑙等石头精雕细刻制作。烟荷包要用绸、缎和库锦缝制,上面还要贴抠或刺绣各种赫、乌嘎拉吉花纹。烟荷包的上方还要接缝三至六条红、绿、粉、兰颜色的飘带。烟荷包如同绣花靴一样都是表明妇女,尤其是姑娘手艺高超的代表物。不少地方风俗中烟荷包是姑娘赠送给恋人的制定信物。东北民歌《白虎哥哥》中唱到:“垂有六个飘带的烟荷包,在六月的月光下细心缝制,本想送给白虎哥哥,妈妈却让阿拉坦巴干拿走”。婚俗中也有新娘为新郎佩带 自己亲手缝好的烟荷包的行为。因此烟荷包,毫无疑问是宣扬新娘手艺的特殊礼品。 古代蒙古男士经常戴一只耳环,后来逐渐放弃了这种习俗。戒指是迄今为止普遍使用的装饰品,不过原先蒙古男士的戒指都戴在大拇指上。据说是出于射箭时保护拇指或用力的需要才这样做的。现在的男士只要到了十八岁就在无名指上戴金、银戒指,戒指与婚配状况无关。蒙古男人也戴铜、银单手镯,但不会带在手腕上向外露出,在袖口里靠上戴紧,其说法是避免雷披或防止风湿类疾病。如果是这样,那就说明男人戴手镯与审美情趣似乎无关。